东参西养:海洋生态养殖创造产业支点

来源:康明乐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4:45 

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300多万亩丰富的滩涂资源。2002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率先提出“东参西养”新思路,开始在这片未经开垦的滩涂上研究刺参池塘生态养殖及相关技术。经过数年探索,突破了系列技术和自然制约瓶颈,成功实现“东参西养”,推动了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

■李明 陈静

东参西养 产业结构升级的梦想

“东参西养”是指将原产于北方东部海域的名贵刺参,通过技术干预,使其移植到缘于特殊生态环境而没有海参自然分布的西部沿海,使其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水养殖的产业支柱。

由于刺参传统适养区域——威海、烟台、青岛等山东东部沿海在这一产业发展中已渐趋饱和,而海参市场年需求量在200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这对刺参养殖空间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实现“东参西养”并非易事。由于刺参对于生态环境要求严格,黄河三角洲沿海及滩涂特殊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不适合刺参的栖息。因此,这一地带历来没有刺参的自然分布。尤其是黄河三角洲沿海水源环境不稳定,温度盐度变化大,水体中硝态氮含量高,池塘有害藻类旺发,这些都为养殖刺参设置了重重障碍。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2002年起对刺参养殖技术进行创新,构建了人工干预条件下的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新模式以及关键配套技术,期望改变原有的以滩涂贝类和甲壳类养殖为主的渔业格局,以促进山东省西部沿海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园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

突破禁区 构建生态养殖模式

从禁区突破到成功构建系统模式,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团队经历了多个阶段:一是初始探索阶段。“东参西养”新思路确定后,他们开始将原分布于胶东和辽东半岛的海参“移植”到山东西北部滩涂进行池塘养殖研究。通过承担“海珍品(海参)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刺参育苗及养成无公害饲料的研制”“刺参优良新品系的选育与构建”等项目,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二是稳固创新阶段。2005年起,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在东营建立了浅海滩涂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试验基地,与有关单位联合,共同进行黄河三角洲池塘生态养殖开发。此外,他们还将复合菌生态调控技术、生物方法调控池塘藻相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整合到目前海参池塘养殖技术中。经过2年多的探索性试验,在东营示范区开展了无人工培养单胞藻、利用自然海水进行海参育苗的尝试,育出商品苗800万头,实现苗种基本自足,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初步形成了山东西北部海参人工调控下池塘生态养殖新模式。三是成功构建养殖模式与系统技术阶段。“黄河入海口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作为海洋公益性专项课题立项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迅速组织实施,与“刺参育苗及养成用无公害配合饲料的研制”等相关项目进行配合研究,建立了生态养殖模式,首次以陆生植物蛋白代替海藻粉,促进了刺参快速生长。

示范带动 海参养殖实现产业化

“黄河三角洲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与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与当地渔业部门和企业联合,科研成果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同时,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建立的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黄河三角洲海洋渔业科研推广中心和3个示范基地,让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园区建设成果成为孵化、转化与推广的重要区域性平台。2004年~2011年,累计推广养殖海参32.37万亩,产生经济效益16.22亿元,并带动东营、滨州地方政府连片规划30万亩,一跃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刺参池塘养殖基地。

如今,在该项目的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下,陆续开展起来的海参池塘养殖,不仅填补了黄河三角洲区域性产业空白,而且带动了饲料、水产品加工、水产贸易等行业的发展……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321/85875.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