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荣
海滩是滨海地区重要的海岸防护屏障和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岸线,尤以华北和华南海岸最为发育。然而,由于近2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滨海沙滩发育,加之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等自然过程作用,导致沙滩受侵蚀状况日益恶化,海滩旅游资源急剧萎缩。
海滩屡遭“毁容”,这引起了国家海洋局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7家单位参加的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我国砂质海岸生境养护和修复技术示范与研究”项目获批立项。经过科研人员3年多的努力,该项目日前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并获得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首次获取修复后海岸地貌图像
在沙滩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建设中,项目组首次开展了针对沙滩的波浪、潮流联合输沙模型研究试验,把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的无人机平台应用于遥感领域,获取沙滩修复工程后海岸地貌高分辨率图像。
基于我国滨海沙滩旅游质量与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项目组评定了不同岸段沙滩的质量等级。同时,根据对不同岸段沙滩进行养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了我国沙滩保护的技术方法及管理建议,建立了海滩养护示范区。针对我国海岸特有的自然属性,项目组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辅以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等,使得项目在技术方法创新和推广应用上取得较大突破。
另外,项目组还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我国砂质海岸分布、基本演变特征等,提出了砂质海岸养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技术路线和方法,编写了《中国沙滩保护技术与管理手册》,对规范与指导我国滨海沙滩保护、养护和修复以及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海滩修复
该项目采用调查研究、技术创新与具体沙滩修复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使研究成果及技术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及时得到应用、验证和完善,比如河北秦皇岛、广东珠海、福建厦门等地的海岸整治和沙滩修复工程。以厦门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前,观音山海滩发育有10米~50米的窄海滩,后来由于人工采砂、水产养殖等因素影响,这片海滩逐渐退化,最终完全消失。为了给该海岸“整容”,2007年厦门市对香山—长尾礁岸段实施了海滩养护工程,并于2009年开展2期工程,将干滩宽度增加至120米,拓展了海滩空间,改善了旅游环境。
根据该项目调查研究成果和技术理论方法指导,目前在全国范围已经完成的岸线整治、沙滩修复工程有16处,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的岸线整治、沙滩修复工程约有10处之多,为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在项目单位及其研究成果的辐射推动下,我国海滩养护项目、规模逐年增加,海岸护岸方式也由传统的硬式护岸走向对环境影响更小的软式护岸。
据介绍,项目组主要成员多次赴美国、日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海滩修复理论与技术,并与美国科学家共同攻克技术难点。……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314/855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