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滨城区抓蓝黄机遇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黄蓝”两区、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等重要区域建设强力推进;德大、黄大铁路,济滨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域城市化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升级步伐稳步实施……一系列发展机遇,让滨城区呈现出经济规模逐步壮大、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干事创业激情高涨的追赶跨越新局面。
“今年,滨城区将继续坚持‘1241’总体工作思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发展提速、服务提标、产业提质、投入提量,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引导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区,不断提升滨城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滨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滨城区委书记赵伟宏说。
今年,滨城区科学定位,确立了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2.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6.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0.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832元、11676元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实施 “工业强区”战略,促进工业增量升级
抓调整、促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今年,滨城区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增长15.5%。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力促滨化整体搬迁项目完成主要设备安装,片碱、烧碱等项目投产,加快与美国陶氏化学合作,建设世界级规模的四氯乙烯项目;大唐热电完成发电机基础工程和部分设备安装;中海沥青加氢脱酸项目、东瑞化工过氧化氢项目投产;年输油650万吨东营港—滨州长输管线项目开工;中海沥青三期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友泰化学芳烃项目完成主体设备安装。
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动园区建设。吸引更多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加快滨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东高科技化工园区承载力,促进优势企业膨胀发展;启动杨柳雪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滨农科技、东海龙活塞等信息化系统开发,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打造“黄三角中心商务区”
充分发挥市辖区优势,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高端高质现代服务业,力争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4.8%。投资32.6亿元,抓好35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蓝海国际大饭店、金融国际中心等开工,铂金时代、富安国际等投入使用。
不断提升中心商贸园区档次,加速中央公园、清怡国际等建设;膨胀特色餐饮园区规模,力促青藤源大饭店等投入运营。推进双湖贵苑、绿都华庭等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升级老旧市场,提升专业市场档次。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楼宇总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聚集发展;加强民间资本规范管理,加快发展信托、创投、保险等金融机构,力争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1家;依托德大、滨港铁路等交通资源,规划建设陆港物流园区,培植壮大银河、环宇等物流骨干企业;提升杜受田故居品牌影响力,推动三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滨州影视基地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社区商业、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服务业态,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产三产化”,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生产、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今年力争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突出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加快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扩大韭香文化博览园等农业园区规模,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做强特色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提升林果业品质,扩大花卉业种植面积。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朝阳河15公里,清淤灌溉渠道52.7公里;改造杨柳雪中低产田1万亩,治理三河湖沙化土地5000亩,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完善城市功能,加速全域城市化进程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用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水平。加快京博儒苑·上邦等34个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东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创业商务中心功能,启动芙蓉塘、文化影视中心等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进北海片区景观绿化建设,打造集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启动白鹭湖、如意湖等水系景观建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力争覆盖率达100%;加快火车站站场建设。
投资1.62亿元,实施64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新建公共租赁房540套,续建保障性住房8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272户,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优化城乡发展布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卫星城”。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强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完成招商引资40亿元。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实施好《招商规划》,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开展集中外出招商活动,精心组织京津、杭州、厦门等招商推介会,积极参加家纺节、“黄蓝”经洽会等活动,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转变外经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力争完成自营进出口5.99亿美元。
提升环境质量,建设“和谐生态宜居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突出水污染防治、城乡环境整治和环境安全防控,全力加快。实施项目环境和生态效益评估,巩固滨州工业园区异味整治成果,强化对重点区域和企业的在线监控,科学实施秦台河治理,确保北城污水处理厂长期稳定达标运行;抓好水源地监管保护和土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拳打击超标排污、偷排偷放和土小企业,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2/20/c_114733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