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克隆之父”童第周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7:31:45 

童第周,浙江鄞县人。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回国后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山东大学内迁到四川万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复校,1946年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3月回到山东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受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童第周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得到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哥哥和新婚妻子叶毓芬的资助下,他毅然登上了开往比利时的列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瘦小的他沉默地在生物学的天地里拼搏进击着。那段时间,他的导师达克教授正在做青蛙卵子试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一层薄膜剥掉。在显微镜下,达克教授和助手们怎么也去不掉那层薄膜。童第周说:我试试吧。他到显微镜下拿针把卵膜刺一下,一下就剥开了。达克教授对这个学生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天分感到欣喜万分。1931年夏天,他带着这位心爱的学生来到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这次,要为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外膜剥离实验,童第周再次顺利完成实验,让云集此地的国际同行十分钦佩。

1934年,童第周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科学实验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达克先生告诉他,再等一年,写一篇论文,就可再得一个特别博士学位。但童第周想:“要搞工作,应该回祖国去搞,有成绩,为什么要给别的国家?”就这样,童第周放弃了“特别博士”学位,毅然回到了祖国。童第周夫妇一同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走上了科学报国、科学兴国的道路。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尽管生活在动荡的日子里,他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还是取得了很大突破,引起了国际瞩目。童第周与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就连国际学术界也公认童第周是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的世界权威!

19458月,童第周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的胜利。1946年,国立山大复校,童第周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夫人叶毓芬在同系任教。19476月,国立山大学生不满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和签名运动,童第周第一个在抗议书上签了名,坚决站在学生一边。在浓浓的黑暗中,他热切地盼望着光明早日到来。

1948年,童第周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他克服了种种阻力,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再次回到了国立山东大学。

1950年,经童第周提议,中国科学院在青岛设立海洋生物研究室。他利用青岛文昌鱼、海鞘和鱼类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胚胎学研究,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童第周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克隆之父”。

1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他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玻璃注射针,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因子,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金鱼的卵还没有小米粒大,做这样的实验该有多难啊!可是童第周成功了,结果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披着金色的鳞片,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已经在金鱼卵中发生了作用。这种鱼因为是童第周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叫它“童鱼”。童第周的实验成果,给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