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规划先行 项目引路 科技创新 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渔业园区
莱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节点,是黄河三角洲东部桥头堡,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2万公顷,养殖产量21万吨,渔业总产值68亿元。建成国家级半滑舌鳎、梭子蟹原种场,省级海蜇、星鲽良种场,山东省循环水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市石斑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9家渔业资源修复增殖站。以优质鱼、刺参、海湾扇贝为主养品种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莱州明波现代渔业综合园区和芙蓉岛-太平湾海洋牧场园区已经通过认定,成为首批省级现代渔业园区。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扶持。成立了由分管市长挂帅的现代渔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调度协调和政策制定;整合各类资金进园区,整合现代渔业专项、渔业资源修复、海域使用金等各类渔业资金7亿元;争取农村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15亿元;积极促进园区龙头企业融资,明波水产引入鲁信、黄河三角洲等投资公司风险基金5050万元。
(二)注重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布局。园区规划坚持与全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集中集约用海、用地,最大程度地发挥渔业区域发展整体优势。多次邀请科研院校专家进行现场踏勘、技术论证和决策评估,确定了园区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区,将全市水域滩涂划为11个功能区,并确定了功能区内各类园区的控制性指标、规划分期实施进度和投资概算、经营管理主体及园区建设的保障措施等。
(三)先行试点单体规划,完善园区功能。省海洋与渔业厅将莱州市作为现代渔业园区单体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市,以此为契机,莱州率先完成了明波综合园区单体规划。明波浅海设施养殖园区、东方海洋芙蓉岛综合园区、朱旺现代渔业园区等5个单体规划亦于12月通过专家评审并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厅。这些单体规划涵盖了育苗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区、病害防控与质量检测区、科技示范区、配套服务区、海洋牧场养殖区、休闲渔业区、加工流通区等多种功能区,是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现代渔业集聚区,它们以水产优良品种繁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海接力养殖、海洋牧场建设为特色,以科技创新、食品安全为总抓手,形成了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格局,园区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亿元以上。
二、项目引路,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
(一)实施现代渔业项目,壮大园区规模。2008年以来,连续实施了中央财政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投入各级资金8978万元,为园区17家企业、合作社改扩建工厂化养殖车间26万平方米,配套循环水养殖设施443台套,硬化道路7555平方米,4150名养殖户受益,进一步提高了渔业综合园区的建设水平。
(二)实施海洋牧场项目,促进园区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近三年来,累计投放各类水产苗种7亿尾,实施建设了莱州明波、芙蓉岛等海洋牧场项目,引进了东方海洋海洋牧场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 亿元,投礁规模60.8万空方,面积2万亩。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底播增殖、藻类移植、苗种人工投放等措施,使得礁区鱼群聚集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三)实施专项资金项目,促进园区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莱州湾资源养护综合示范、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红鳍东方鲀养殖基地建设、赤点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与产业化开发、云纹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研究等项目十余个,项目资金逐步向园区汇集。
三、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突出园区技术支撑
(一)引入工业化经营理念,促进园区渔业装备现代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在工厂化养殖方面,牵头成立了省级循环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全循环水养鱼车间15万平方米,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节电69%,节水95%,废水废气排放量减少90%以上,每立方水体养殖密度提高20公斤,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及烟台市领导多次参观,给予肯定。围绕海上网箱养殖进一步完善了多功能海上操作平台、自动投饵设备、海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水下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设备,提升了网箱养殖系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园区科学技术现代化。与省海水所合作,对园区人工藻场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技术研究,在芙蓉岛海区投放各类规格、型号人工藻礁270余个,缠绕鼠尾藻等人工培育海藻幼苗40万株。积极吸收转化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人工鱼礁建设新技术、新成果,开展本底调查,全程跟踪调查海洋牧场建设情况。目前,全市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已形成1万亩的人工藻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万亩……
查看全文: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