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两会"聚焦:抓蓝黄机遇 发展上新高度
编者按
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们迎来了2013年市“两会”的召开。“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将确定滨州市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认真开好“两会”,圆满完成会议的各项任务,对于动员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圆满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报在“两会”召开期间,推出五篇专题报道,以推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六个翻番”、再造一个新滨州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积极抢抓“黄蓝”两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努力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基本达到计划目标,也大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任务。
“稳中求进”符合中央对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但是在滨州市不仅仅是简单的“稳”,而是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一系列鲜活的数据充分体现了滨州“稳中求进”的战果::2012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0.46亿元,增长15.07%;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5亿元,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30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3%、16%。滨州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从去年的全省第13位攀升为第9位。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50亿元,地方财政保障民生与发展的能力跃上新高度
过去的一年,是滨州市应对挑战、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
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杨光军认为,2012年在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滨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相关经济指标能够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实属不易。滨州市借助“黄蓝”两区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抓投入、上项目,在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才有了两位数增长目标的如期实现。
滨州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才刚刚过去两年,地方财政收入又突破15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也不过用了仅仅5年时间。滨州市地方财政保障民生与发展的能力再次上升到新高度。
市统计局局长李树军说,内需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拉动滨州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显著。铝电、纺织、食用油、面粉等产品全国市场需求旺盛,区域外的消费正在带动滨州经济快速增长。
对于这种高速发展,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局长刘长海分析说,首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一直把财税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其次,得益于滨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大河有水小河满,尤其是像纺织、石化、粮油加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对滨州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起到重要支撑。此外,滨州市近年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金融、保险等企业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2012年全市银行业上缴各项税收超过12亿元。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滨州市组织收入的力度增强,通过现代化征管方式、人性化管理壮大了地方财政的实力。
刘长海介绍说,滨州市地方财政的两大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民生和保障重大建设上。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26.56亿元,省里确定的八项民生指标占滨州市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预计高于全省水平。刘长海坦言,尽管滨州市财政收入总量还没有赶上发达地区,但是滨州市民生保障倾斜力度大,仅2012年1-11月份,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五项民生支出113.28亿元,高于支出总体增幅5.55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五成以上。滨州市财政正按照“全覆盖、保基本”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向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倾斜。
据市统计局数据分析,2012年,滨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处于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万元大关;基本实现了百姓收入增加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同步,达到了“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12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达1230亿元
李树军说:“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滨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从宏观经济匹配程度来看,去年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23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预计2015亿元,投资贡献率超过60%,二者非常匹配。”
杨光军认为,今年滨州市经济形势将逐渐回暖向好,好于去年。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建设必将带来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从而有力地拉动滨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另外,今年滨州市的消费市场也将逐步回暖,进出口贸易也将在去年有所下滑的不利情况下实现恢复性增长。“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作用将成为滨州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幅为22%,超过了全省的增长水平,相比省内发展水平相近的兄弟城市也相对较高。今年滨州市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相比去年有所降低,但仍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新的高度,有望突破1500亿元。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例,2012年,滨州市5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约在750个左右,亿元以上的在520个左右,涉及农林水利、交通、工业、高新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若干领域。2013年,这些重大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超过1200亿元,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杨光军说。
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刘长海说:“2012年,在信贷环境收紧的情况下,市本级共筹集工程建设及偿债资金17.2亿元,确保了滨州港等重点基础设施和市政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整合港口、政府资产、未利用地、北部土地等资产资源,建立起开发建设、投融资、管理运营一体化机制,具备了多元化的融资功能。2012年滨州市财政多渠道筹措支持经济发展资金53.4亿元,大力支持传统工业转型以及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滨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总额增幅、人民币存款总额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总量位次前移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滨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总额增幅全省第一,存款总额增幅超过邻近的德州、聊城以及菏泽等市,百姓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韩伟介绍道,2012年滨州市人民币存款余额1683.8亿元,较年初增长29.4%,增幅居全省第1位,总量居全省第11位,上升了3个位次,超过了菏泽、聊城、德州;人民币贷款余额1453.1亿元,较年初增长19.9%,增幅居全省第3位,总量居全省第9位,上升1个位次,超过了威海;存贷比为86.3%,居全省第1位。
2012年,滨州市“资金洼地效应”进一步显现。滨州市举办的第11届银企合作促进会,签约1493.4亿元;博兴县成功发行全国首支纯县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4.5亿元。滨州市利用外资水平居全省第4位。全年从境外获得投融资11.7亿美元,利用外资额占全省的14%,居山东省第4位。此外,2012年,全市实现1家企业首发上市、3家企业股权挂牌、5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直接融资突破84亿元,融资额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列全省前列……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1/08/c_114288902.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