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海洋鱼满舱——山东青岛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科学用海科技兴渔纪实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6:07 

在全市率先开展水产品牌创建工作;率先实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率先建成首个区级海洋环境监测站;先后荣获“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渔港”、“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单位”、“全省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在103.7公里的海岸线上,在37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里,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创造了许多个“青岛率先”和“全国全省荣誉”,靠得是什么?该局局长吴国宝这样解读,崂山区区位优势突出,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渔业发展空间受限,加上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传统渔业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为打破瓶颈,促进渔业发展、渔民增收,全局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围绕品牌、生态、高效渔业发展思路和依法管海、科学用海管理理念,在全市积极推进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多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实现了崂山渔业的升级发展和海域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现代渔业提升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全市率先实施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牧场是经实践证明解决近海资源匮乏,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崂山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为此,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自2007年开始调研论证,2008年开始引导辖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投资经营性鱼礁、牧场建设,2012年启动公益性海洋牧场建设,牧场建设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目前,崂山五丁礁海洋牧场、崂山浅海人工增殖礁建设两个经营性海洋牧场项目和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被列为全市五大经营性和三大公益性海洋牧场,其中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为全省首个。两个经营性海洋牧场目前进展顺利,已累计投礁40多万立方,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经济和生态效益逐渐显现。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项目已完成论证,即将开工建设,计划在会场湾、兔子岛西南侧和女儿岛东南侧建设3处人工鱼礁区,核心区域600公顷,辐射海域近10000公顷,2013年将先期建设会场湾和兔子岛以南附近海域两处鱼礁。

全市率先开展 “十大特色水产品”品牌创建活动。2009年,针对崂山水产品知名度相对较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经前期大量调研、准备,组织开展了“崂山十大特色水产品”评选活动,通过两次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从全区30多个备选品种中评选出崂山刺参、崂山皱纹盘鲍、崂山金钩海米、崂山会场梭子蟹等10种最具崂山地方特色的、优质的水产品,并组织制定了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认证“崂山十大特色水产品”生产企业16家,开设专卖店3家,在农博会、农交会等大型博览会上获得强烈反响,有力提高了崂山水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经过多年的培育,崂山水产品牌已驰誉岛城,崂山鲍鱼、崂山海参、崂山金钩海米、会场梭子蟹、沙子口鲅鱼等,已成为岛城闻名、不可或缺的餐饮美食,成为岛城的一张新的名片。在青岛市名优水产品品牌创建活动中,崂山区水产品牌名列前茅,崂山鲍鱼、海参、梭子蟹和金钩海米等七个水产品入选十大名优水产品品牌。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持续加大,放流水平全市第一、全省领先。为修复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民增收,自2005年开始连续八年在辖区海域进行增殖放流,省市区三级政府累计投资近2600余万元,放流总量达到12亿余单位,其中日本对虾85000余万尾,海蜇近25000万个,梭子蟹10000万只,牙鲆鱼230万尾,扇贝70万个,放流规模为全市第一。其中崂山区级财政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放流各类苗种近5亿单位,是全市唯一进行区级财政投入的区市。通过回捕调查,放流品种的捕捞量明显增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养殖新品种、新模式引进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养殖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在经历了上世纪海带、对虾、扇贝等单一养殖品种的大发展和大衰退后,崂山区近几年加大了养殖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推广力度,先后引进了三文鱼、仙胎鱼、三倍体牡蛎和鱼排式网箱养鲍等10多个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多元化、科学化发展。目前崂山区已有刺参、皱纹盘鲍、日本对虾、鲈鱼、黑头、三文鱼、半滑舌鳎、星斑江鲽、鲟鱼、红螺、杂交扇贝、新品种栉孔扇贝、魁蚶、大竹蛏、海带、裙带菜、淡水优质鱼类和观赏鱼等20多个养殖品种;已有滩涂池塘养殖、潮间带筑池养殖、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浅海底播养殖,人工鱼礁增殖等多种养殖模式;休闲渔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会场渔村、“山海有情”渔业观光园、五龙淡水养殖休闲观光园、海上垂钓区等一批休闲渔业项目正在建设中,现代渔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依法管海科学用海规范海域使用秩序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海域使用科学规范。建立完善海域使用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崂山区海洋功能区划》和《崂山区海域使用规划》,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健全海域使用审批制度,完善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和审核委员会制度,并加大项目选址、海域论证、环境评价等重点环节的服务协调,为重点涉海项目落户提供了保障。组织实施了海陆分界线调查测绘工作,为避免用海项目海陆分界纠纷,组织对崂山约66千米、宽50米,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海岸带进行了全面调查测绘,提高海岸带项目申请审批效率。组织实施了石老人海蚀柱保护论证工作,石老人海蚀柱是青岛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受到市民普遍关注,为加强保护,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石老人及周边海域、底质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调查,制定了科学可行的修复保护方案,为下一步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保工作卓有成效。构建起全方位的监测体系,重点实施四大监测项目: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主要在区辖近岸海域设置15个站点,按季度实施常规监测,全面掌握近岸水质质量;陆源入海河口监测,重点对辖区内汉河、南窑河、晓望河、王哥庄河四条主要入海河口的部分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及时掌握陆源排污情况;海水浴场水质监测,重点在夏季对区辖石老人、流清河、仰口三处海水浴场进行监测,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水质信息;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监测,主要在增养殖区设置水质监测站点,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通过上述监测,在全区近岸海域、入海河口、海水浴场和增养殖区建立起全方位的监测体系,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还在全市率先建立首个区级海洋环境监测站。

崂山区海岸线长103.7公里,优美的海岸带资源是崂山最宝贵的财富。近3年来,崂山累计实施海岸带巡查450余次,巡查里程50000余公里,实施联合执法12次,拆除违法养殖设施17处,恢复海域原貌100余亩,有力地打击了违规行为,保护了海岸自然风貌。积极开展伏季休渔海上执法检查,安排2艘执法船分片在辖区海域进行巡航检查,实行24小时值班,在海况允许的情况下,白天海上巡航,夜间海上锚泊,随时实施海上执法检查,尤其加强夜间、清晨的突击检查密度,仅伏季休渔期间累计出海460余航次,出动执法人员3400余人次,检查渔船近550余艘次,查获违规渔船110艘次,有效保护了近海渔业资源。

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打造渔港经济区

中心渔港是国家最高等级的渔港。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完成主码头建设并开工建设地方配套工程,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即将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中心渔港建成后,码头岸线将达到1400余米,年水产品交易量可达8~10万吨,能满足600~800艘大中小型渔船停泊、避风和补给,任何风向都不影响港内作业,将成为我市卸货量最大、避风条件最佳、停泊渔船最多的重点渔港,结束我市近郊无大型渔港的历史,成为我市最重要的渔业集散地,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当地渔民的就业问题,也将成为保障我市水产品供应的最大“菜篮子”。同时,结合渔港周边陆域规划,拟打造集水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餐饮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博览等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区,推动崂山渔业产业的升级发展。

以人为本推进惠民支渔政策

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建设,目前崂山区已成功认定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1家,认证无公害水产品种7个、有机产品9个,其中龙盘、金海湾、东海湾、八仙墩和金海富源等11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金海湾、崂东、东港等3家企业被评为升级水产良种场。

安全生产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事关渔民切身利益的大事。2009年开始崂山区在船检过程中为渔民免费制作渔船 “防伪标志牌”,有效解决套牌船的问题,在全省作为模板推广;全市首创渔业安全生产短信平台,每年发送短信10万余条,当遇有恶劣天气时,提前将天气信息发送给每一位船东和船长,确保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天气信息,及早做好防范;为提高海上救生、通讯能力,全区所有渔船均配备了救生衣(圈),190艘小型渔船配备了CDMA手机,40马力以上渔船全部配备了救生筏和90-C新型渔用对讲机,60马力以上渔船安装了AIS防碰撞系统,2012年又为71艘大马力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系统,成为全市唯一为渔民安装救生筏、AIS防碰撞系统、北斗卫星系统都给予政府扶持的县区级单位;建立起快速有效的抢险救助机制,三年来共组织抢险救助87起,救助渔船52艘,救助渔民136人;积极推行渔业互助保险,增强渔民抗风险能力,目前渔业互保覆盖率达到100%,三年来共为渔民理赔120余万元,发放油价补助3070万元,惠及渔民4000余人,极大地减轻了渔民负担。刘伦强 王俊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