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蓝海谋高端-探寻威海蓝区发展之路论坛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3:50 

2012年,全市上下“谋局”蓝色经济,抢占新兴产业高地,力筑蓝色休闲基地,在“蓝色”之路上一路高歌猛进,推动全市产业开始由“浅蓝”迈向“深蓝”。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威海蓝色经济区将何种姿态出发,迎接更大挑战,实现更大发展呢?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和企业,共同探讨威海“蓝区”的未来之路。

错位竞争 借力发展

徐杰: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当今世界,一场向海洋要食物、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远望国际,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海洋,对海洋发展战略空前重视。回望国内,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产业快速向沿海集聚,海洋在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空间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板块,威海无疑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半岛各市县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在全省“统筹规划,共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市只有准确自身定位,整体合作,错位竞争,借力发展,才能在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彰显叠加效应。

威海如何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实现错位发展呢?要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并且放大这些优势,才能彰显特色、有所作为。威海海岸线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另外,威海的海洋产业已形成一些产业隆起带,比如造船业,食品加工业等等,这些都是别人搬不走的“威海优势”。用好这些优势,放大这些优势,就会抢占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还要借“力”发展。这个“力”就是科技创新。我认为,科技创新就是要在合适的地方为合适的人群生产合适的产品。也就是说,科技创新要兼顾市场需求。道理很简单,技术含量再高的产品,没有人去用就没有价值。

搏击蓝海,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不管是大集团,还是小企业,都得拿出具有垄断性、独创性、不可替代性的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凸显威海特色和作用。

强化校企合作 推动蓝区发展

张文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科技发展处处长 科教兴海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战略。哈工大(威海)主动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拓展优势学科的应用领域,孕育出一系列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成果。为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地,信息工程研究所与威高集团成立联合实验室,把自主创新成果转让给企业投入生产,创立了大学与民营企业结合进入军工的新模式;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开发了助老助残机器人、化疗药物配置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平台等临床检验设备,面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检测、早期预警与治疗微系统,为合作企业研发的成果投产后新增产值已超2亿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特种焊接实验室围绕水下焊接、核电设备焊接等特种焊接技术,近3年完成和在研的项目有40余项,获授权专利23项……

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科研经费从2010年的4000万元左右到2011年的6500多万元,再到2012年的过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2010年的11项到2012年的25项;获得包括民用航空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零的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和工程创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领域,全力推动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目前,学校与威海企业合作的聚苯板电池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这一项目成功后将带来新能源电池革命性的变革;依托高效船舶焊接的学科优势,我们正在研发水下焊接装备、电池、焊条等产品,健全完善水下焊接产业链。此外,深海合成药物、海水淡化、海洋仪器仪表、海参养殖等重大研究项目也在进行中。

选准方向项目 联手淘金“蓝色”

姜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学院副教授 推动蓝色经济区发展,自主创新是关键,校企合作是根本。这一点威海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而在全省蓝色经济发展大潮中,校企联手淘金“蓝色”,最主要的就是选准方向、选好项目。

在与威高集团的合作中,我们坚持掌握最尖端技术,开发最尖端的产品,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近年来,石油泄漏、非法排放屡屡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对相关海洋的海水养殖、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减少污染事件的发生,必须追溯污染物的来源,而对石油和其它有机污染物的最有效检测仪器,就是质谱仪。为此,我们与威高集团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仪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用于环境、食品、海洋、应急等各个领域。目前,这一项目已入围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行列,2到3年后,将实现产业化。

作为分析仪器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人员,我主要研究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和离子迁移谱等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依托专业特长,围绕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企业需求,我们研发了一系列的产品。手持式拉曼光谱仪这款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威高集团制药产业的需求,现在这款产品检测范围超过了药品,可以广泛用于公共安全、食品、材料等领域。不仅如此,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们很快研制出来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仪,可灵敏测出牛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目前已经在威高集团实现批量生产。

近年来,国家对重大仪器设备研发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下一步将紧盯国家推进科研的政策举措,在做好现有仪器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将致力于质谱在海洋和生物蛋白分析方面的研究,为争取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做好准备;进一步扩大和推动光谱分析仪器的研究开发,让更多更好的产品在威海落地生根,为推动威海经济走向“深蓝”贡献一份力量。

强化自主创新 抢占行业高点

颜永安:威海双丰电子集团副董事长 新信息产业是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中的主打产业,技术更新非常快。因此,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逐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

依托自主创新,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研发出三分量、D系列、高精度等多种地震勘探传感器,其中8项产品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拥有专利产品36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0余项;获省“重点新产品”一项,国家级“重大高新技术产品”一项;公司开展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课题被列入了“十五”国家863计划,并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得益于自主创新,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出口依然保持了30%的增长。今年以来,双丰物探设备公司申请专利达到30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成为高区的“专利大户”。作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石油物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今年一度占据了公司销售额的70%。

蓝区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利好,还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2011年,石油物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被列入“两区”专项资金支持序列,获得了350万元的资金支持。当时,这一产品正在中试阶段,这笔资金的注入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推进产品加快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发利用国外高端智力资源,及时跟踪本行业技术前沿,确保企业始终走在同行业研发的最前列。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努力将企业打造成集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物探装备生产基地……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2/26/c_114160328.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