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蓝潮激-2012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纪实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3:53 

俯瞰威海近千公里的黄金岸线、5797平方公里的广阔腹地上,一场以“蓝色”为主基调的发展浪潮正在兴起,奏响了“扬优成势,跨越发展”的强劲旋律。

要开发,更要保护的“纯蓝”发展理念;看海域,更看陆域的“泛蓝”统筹推进;重局部,更重整体的“深蓝”产业布局。

在全省蓝色经济发展的强劲号角声中,威海以决胜海洋的高昂姿态,迈出了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铿锵步伐。

三大优势

积聚蓝区发展能量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中,威海处于整体规划的核心区域位置,并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威海放眼外部、观照自身,形成了决战“蓝区”的共识———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扬己之长,奋力推动全市蓝色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

大思路指引大举措,大动作催生大变化。本着“同城规划,共域发展”的原则,双岛湾科技城、东部滨海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石岛管理区、威海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等蓝色重点区域的开发被提上日程。

这是一个个组团发展的蓝色重点区域,这是一场“合力突破,错位发展”的战略谋局。

镶嵌在蜿蜒伸展的近千公里海岸线上的个个组团,不仅勾勒出威海因海而兴的生动姿容,更奠定了威海作为“深蓝区”的战略优势。

战略既定,推进是关键。为此,我市坚持领导精力、考核机制、政策资金、干部使用等向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倾斜,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向海洋进军,引导方方面面的要素向海洋聚集,开启了向海洋要发展空间、向海洋要经济效益的发展之路。

技术平台是蓝色产业发展的内核动力,产业交易、展示平台则是蓝色产业发展的竞争利器。构建蓝区发展的广阔平台,威海早已蓄势而动。

6月28日,省科技厅、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府共建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签字仪式举行,为提高全省船舶技术研发能力搭建新的平台,也为我市造船业快速崛起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

10月13日,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这是继浙江、广东之后我国第三个、也是北方首个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

不止这些,竞相建设的还有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凸显海洋商品、国际贸易、远期交易等特色,旨在打造国内海洋商品物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海洋博物馆这一肩负海洋文化研究与推广重任的国家级展示平台,也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助跑“蓝区”发展,我市还积极探索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利用海洋信托投资基金,大力开展金融租赁和海洋保险业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增加蓝色经济的信贷投放规模;扩大利用外源信贷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鼓励支持骨干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金融力量,撬动发展。威达集团的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1000万元资金支持,投产后将生产国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设备;南海新区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1900万元资金支持,将进一步缓解园区建设资金压力,加快海洋经济新区建设速度;山东省玻璃钢船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船舶设计与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共获得1000万元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船舶制造技术的研发,海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给“蓝区”提供智力支撑,我市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各类渠道,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从优化环境入手,实施了“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进一步修订“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全力构建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继续教育基地、引智示范推广基地、技师工作站等五大载体平台。今年以来,共引进各类人才1.78万人,比去年增长61.8%,其中引进博士51人、硕士1100人,引进进站博士后4名、外国专家543人次,实施国外智力引进项目65个,培养高技能人才6000人。

战略、资源、政策,三大优势积聚起的巨大能量,正推动着威海向建设蓝色经济区先行区和核心区的目标,砥砺进发。

深耕蓝海

优势产业步入“深蓝”

对威海而言,蓝色,不只是颜色,更是内涵。

任何一个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可以说,没有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就不可能实现“蓝区”大发展。

本着这种认识,我市以大项目为抓手,加大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项目引进力度,开启了从浅海到深海发展的“蓝色大道”,积极抢占蓝色产业新高地。

在这场蓝色产业的角逐中,既有各县市区扬优成势、壮大优势产业的铿锵步伐,也有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企业先锋。

蓝润金枪鱼加工基地,拉开了荣成鑫发渔业由远洋捕捞向精深加工转型的序幕,并以5.5亿元总投资位居荣成一产之首。增上金枪鱼延绳钓船等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是我市加强远洋渔业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国外综合远洋渔业生产,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的重要举措。

不仅如此,以荣成百合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化妆品、海洋功能性食品软胶囊等项目同步进行,全力走向高端。近几年,全市新增食品精深加工及生物技术产业等项目30多个,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65家,其中253家企业通过出口认证资格,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行列。

造船业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产业板块。作为威海的船舶制造业龙头,黄海造船在“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的大环境中,将目光瞄向高附加值的豪华邮轮项目,利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错位竞争、差异竞争、特色竞争”。作为国内最大的玻璃钢船艇生产供应商,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转战国内市场,专做游艇、豪华游轮等附加值高的玻璃钢船艇,成为造船业“寒冬”中的一朵奇葩。

旅游产业是对接和融入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借助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我市强化资源整合提升,突出标准示范引领,加速培育高端项目,集聚产业发展优势,做大做强蓝色旅游品牌,重点构建了好运角旅游度假、石岛旅游休闲度假、好当家天海湾旅游度假和石岛民俗风情旅游等休闲旅游板块。据介绍,预计年内全市可接待海内外游客27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12%和17%。

日前,威高集团的“耐辐照老化聚烯烃类医疗器械制备新技术及应用重大创新平台”入选省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这一平台的建设,将推动我省乃至全国的通用医用耗材辐照灭菌新技术的发展,对我省医疗器械行业工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而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以威高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呈现出医药、器械两翼齐飞、协调发展的态势。

目前,年可产30万吨高档印刷版基铝带材的海鑫新材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一项目全部采用世界最先进生产工艺设备,达产后,年实现利税12亿元。在新材料及制品方面,我市依托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形成了以医用高分子材料、铝镁合金材料、子午线轮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低辐射镀膜玻璃等为主要支撑,以新型化工材料、纳米纺织材料、耐磨材料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挺起了蓝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此外,节能环保产业也成为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一抹亮色,目前已形成节能产品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生产、节能服务公司等产业类型,涉及企业30多家,节能主导产品为节能电机、节能泵等,资源综合利用主导产品为日用玻璃、新型建材产品。

循着威海蜿蜒的黄金海岸,一个个施工现场、一组组项目,犹如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一条璀璨项链,组成了一幅蓝色经济扬帆远航、蓝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壮观场面,共同描绘出一幅加快转调、创新发展的宏伟画卷。

强化举措

蓄足“蓝色崛起”新动力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奏响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而努力奋斗”的号角。

时值年末,全市上下在总结蓝色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已经敲定了下一年的工作重点,开始了新的远航。

深耕蓝色海洋、强化资金支持、做好招商引资、拓展引才渠道……一幅助力蓝色威海远航的恢弘蓝图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统筹文章,推进区域发展,对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明年工作的重点。”市蓝区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介绍,2013年,市蓝区办将全力推进省蓝区规划和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完成质量;对近期难以实施的任务进行深入调查,责成牵头单位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2013年启动实施或继续实施的任务,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定期调度推进。同时,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紧抓项目跟踪调度,以项目建设推动蓝区发展。

日前,市经信委也确定了助力蓝区发展的“路线图”———突出抓好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蓝区政策。一方面,围绕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筛选、组织提报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强、经济带动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项目计划,得到国家、省资金支持。

为强化资金扶持力度,市金融办下一步将加快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大创新力度,为蓝区建设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同时,推动银行围绕“海洋”开发新产品,让保险行业服务我市海洋产业,不断填补我市海洋金融的空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好带动龙头企业上市的工作,充分利用并正确引导民间融资。

项目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创蓝区建设新局面,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这一点成为很多部门的共识,并付诸行动。

为做大招商引资文章,市商务局确定以提高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为目标,建立大项目督查机制,逐一跟踪落实推进项目进度。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差异化招商战略,实施产业链延伸及产业集群膨胀招商,通过驻欧盟代表处加大对先进技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招商力度。开展“访外企促增资、访内企促合作”活动,促使企业增资扩股,帮助企业开展对外合作。

市旅游局明年将以精品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在建的42个旅游大项目建设,开展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创建工作,重点推出温泉+会议、民俗渔村体验+天鹅湖观鸟、海洋牧场探秘+海洋养生、海草房探寻+天鹅湖摄影、冬季来威海看雪+新年祈福等组合旅游产品和线路。同时以产业融合为途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康体旅游等特色旅游。

蓝区建设,人才是支撑。随着蓝区建设的推进,我市对人才的需求更趋规模化、多元化和高端化。为此,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立足实际,确定了培育和引进人才的举措。

立足技术人才的培养,市教育系统将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一市一所中心校”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将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市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2/25/c_114143436.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