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海西湾”多点发力拓“蓝海”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4:06 

2012年以来,国内造船业进入经济运行周期的低谷,面对这一状况,西海岸经济新区以海西湾为地域轴心的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骨干企业,及时调整战术,重点深挖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注重改造升级,加之产业链优势承托,多点发力成功跳出低端竞争的“红海”,向着海洋产业的“蓝海”进军。

向升级改造要效益

日前,国家三部委公布首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青岛北船重工开发、应用的4项节能技术名列其中。紧随而至,该公司高压水机组节水技术改造项目也获得成功。

造船领域订单难拿,北船重工就向节能改造、技术升级要效益。公司不仅利用自身数十年积淀的修船能力,放眼国内外积极承揽修船订单,还在改装船这一造、修结合的品种上找到新的市场机遇。公司承揽的汽车滚装船切断加长改造项目,改造后装载量可提高20%。上半年,这里已先后承揽了近20条改装船订单,改装船的营业收入已达到修船业务收入的40%。“在船市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对策就是多点发力,争取逆势开花。”北船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避开“红海”拓“蓝海”

大众市场遇冷,武船将目光瞄准了特种船舶市场。据了解,武船目前已制造和正在制造的海监船达19艘,特种船舶已成为武船在船市低迷大环境下的一个“发力点”。在今年造船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武船业绩逆势增长15%。

武船工作人员称,特种船舶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公司近期承建的深潜水工作母船、大功率打捞支持船、打桩船、3200吨起重船等4艘船,都是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复杂的工程船舶,造价总额超过10亿元,其中深潜船的造价约1亿美元,而一艘30万吨级散货船的造价仅为7000万美元。武船董事长杨志钢表示,未来武船的青岛海西湾基地将主攻3万吨级以上高附加值船舶。

无独有偶,中海油海工青岛公司也在开拓自己的“蓝海”——积极向海洋装备制造转移,重点研制高端深海钻井平台和相关配套设备及管架管线,近日,由公司建造的总吨位达32000吨的气田中心采油平台导管架顺利发往南海。

产业联动增强“抵抗力”

在全球船舶产业低迷的背景下,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海洋产业却实现了反季开花,这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力因素:目前,海西湾不仅是国内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同时也是海洋工程产业的集聚地,船舶产业和海洋工程产业实现了有效联动,产业集聚的互惠效应日益凸显。

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的采购链揭示了海西湾集群效应的意义:公司需要的曲轴可以在海西湾内采购,生产的大型船用柴油机也能实现本地供给……这些都可以在海西湾这8平方公里地域内实现。据介绍,采购一根曲轴,仅运输费一项就能比从外地采购节省几十万,为造船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

从北船重工西移至海西湾开始,十年时间,这里聚集了包括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10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
查看全文: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2-12/23/c_114124177.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