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报道,12月上旬,日本农林水产省将完成对捕鲸旗舰船“日新丸”号的整修工作,预计将于12月中下旬开始本年度的南极海域捕鲸活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捕鲸国,每年日本都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继续捕鲸。
近日,韩国宣布放弃科研捕鲸计划,柬埔寨加入《国际捕鲸管制公约》,新西兰则宣布与澳大利亚展开合作,将共同向海牙国际法院起诉日本捕鲸,而日本国内鲸肉销量也持续低迷。面对内外皆忧的困境,日本将难以维系捕鲸陋习。
■本报记者周超
鲸类群体面临生存危机
作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浩瀚无边大海中的鲸类群体,一向给人以美丽而又神秘的感觉。但是,这些处于全球大洋生物链顶端的海洋动物,依然面临着生存危机。除了海洋污染、船舶撞击、海洋噪音污染、渔业误捕、渔网缠绕等因素外,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日本、挪威、冰岛等国家每年进行的捕鲸活动。
据统计,在过去100来年中,商业捕鲸几乎造成鲸的灭绝——1920年,世界上还有25万头蓝鲸和60万头长须鲸,现有数目只剩当初的4%和8%。据国际捕鲸委员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由于人类过度捕杀行为,目前13种大型鲸类中,已有两种(即北太平洋露脊鲸和北大西洋露脊鲸)处于濒临灭绝边缘。而由于鲸是高度洄游的海洋动物,人类目前对其数量无法做到精确统计,据该委员会估计,北太平洋露脊鲸在鄂霍次克海附近有几百头,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则只有十几头;北大西洋露脊鲸在西北大西洋附近只有300头~350头,而在东北大西洋的数量则极其稀少。
捕鲸管控缺乏有效国际法则
1946年,为了保护鲸类资源和遏制对鲸类群体的过度捕杀,国际社会通过《国际捕鲸管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依据《公约》成立国际捕鲸委员会。《公约》出台之初,为表示反对,日本并未签约,直到1951年才加入《公约》。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颁布“商业捕鲸禁令”,并随后设立了印度洋鲸类保护区和南大洋鲸类保护区。
然而,由于《公约》第8条规定:“任何国家可以根据科学的目的击杀或者捕捞鲸,并应充分利用鲸的身体各部分。”这一表述为日本等国进行捕鲸活动提供了合法的理由。由此,日本得以绕开有关商业捕鲸的禁令,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不断地派遣船队出海捕鲸。
与此同时,日本也利用政治、外交和财政手段,在国际捕鲸委员会中鼓动各国赞成捕鲸。每年,日本将数百万美元的渔业援助赠款提供给一些经济弱势的成员国,这些得到赠款的国家在国际捕鲸委员会中往往支持日本。
多种因素促使日本坚持捕鲸
分析人士称,日本捕鲸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日本国民对捕鲸的赞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作为有着400多年捕鲸历史的国家,日本已将捕鲸、食鲸看做是本国的“传统文化”。日本捕鲸协会称“捕鲸是日本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禁止商业捕鲸的做法“正在掠夺日本文化和传统中的重要部分”。日本大地鲸鱼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也曾表示,捕鲸不是一项职业,而是骄傲,是历史。
其次,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是日本捕鲸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每年日本政府提供约45亿~50亿日元用于捕鲸计划。今年面对鲸肉滞销的不利局面,日本政府甚至决定从东日本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资金中拿出22.8亿日元用以维持捕鲸计划运转。
再次,赞同捕鲸的日本民众一直多于反对捕鲸的民众。今年10月,一项由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日本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200个日本国民中,26.8%的人赞同继续捕鲸,18.5%的人认为应停止捕鲸,有高达54.7%的人对于捕鲸没有表态。
禁止捕鲸是大势所趋
但是,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日本国内的现状来看,捕鲸业的衰落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随着国际反捕鲸舆论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放弃捕鲸计划,加入到反捕鲸的行列中。近日,曾被称为非法捕鲸数量最多国家的韩国,宣布放弃科研捕鲸计划,将采用其他方式对鲸类进行研究;柬埔寨日前宣布加入《公约》,将参与国际社会保护鲸的活动;为阻止日本在南极海域以“科学研究”为名捕鲸,新西兰则宣布与澳大利亚展开合作,将共同向海牙国际法院起诉日本捕鲸行为;国际知名动物保护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也购买了曾作为日本气象观测船的新船,并将马上投入到阻碍日本捕鲸的前线中。
反观日本国内,鲸肉市场的销量也不容乐观。近年来,日本民众吃鲸肉的热情在逐渐下降,日本国内鲸肉销量也因此持续低迷。分析人士称,现在日本年轻人大多不喜欢吃鲸肉,日本坚持捕鲸,是文化固执的表现。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今年进行的调查显示,88.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购买鲸肉。
日本鲸类研究所也承认,今年捕获的鲸肉堆积成山,总量达1210吨左右,其中3/4没有卖出去。日本鲸类研究所解释称,日本一般通过投标销售鲸肉来促进鲸肉消费,提高销售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充实调查捕鲸所需经费。但事与愿违,投标措施反而使得更多普通日本人选择远离鲸肉,导致了鲸肉的销售低迷……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21219/83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