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海洋人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6:12 

“在有限的生命里,真正能为国家的海洋事业,为社会和民族做点有用的事情,是我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本分。”“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成功后,他如是说。

“我敬仰李叔同先生,他的‘富有慈悲心’和‘做人做事认真而严肃’是我学习的榜样。”不管是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还是平日做人做事,他都以此为标准。

“我来自黄海边的农家,自小饮着长江水;是祖国养育了我,祖国现在需要我。”面对国外高薪的诱惑,他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

他低调而认真,勇敢而担当,平易而严谨。他就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崔维成。

2011年7月21日凌晨,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5000米海试第一次试水,深度达到4027米。当天早上8点10分,三位试航员顺利出舱,走在第一位的正是崔维成。

中国载人第一潜

自2009年载人潜水器开始1000米级海试至2011年进行的5000米级海试,崔维成共下潜海底6次。无论是50米、300米、1000米、3000米,还是5000米,每到一个新的海区,他总是首先试水。“潜水器正在试验阶段,产品没有交付,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品安全负责。”崔维成说。

在进行1000米级的海试时,海试队遭遇莫拉克台风。由于许多队员是第一次出海,经过台风一颠簸,几位试航员晕船吐了,危机心理占据了上风。由于潜水器还没有在海上进行过试验,按照规定,第一次下潜至少要有一名科研人员。

就在苦于找不到第一个科研人员下潜时,崔维成挺身而出,向现场指挥部提出申请,要求下潜。在征得现场指挥部同意后,崔维成在船上简单接受了下潜的培训。“我主要是去壮胆的,表明我们的潜水器是安全的、可靠的,我们是有信心的。”

2009年8月15日9时05分,崔维成坐在潜水器球形舱内的右侧,潜航员唐嘉陵驾驶潜器,中科院声学所张东升居左,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载人潜水器入海。

在潜水器布放离水面2米~3米处,水面布放系统忽然出现故障。两位年轻人有些紧张,崔维成便为他俩壮胆:“不要紧张,我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把紧张留给外面的同志吧。”于是,3个人开始在舱里讨论潜器操作的一些问题,全然放松了下来。

9时34分,故障排除,潜水器重新布放。但是,由于通信有干扰,15分钟后,信号完全中断。10时01分,海试指挥部考虑到安全问题,没有让潜水器停留太长时间,回收上船。

崔维成在日记中写道:“遗憾的是我没有接受操作培训,否则,真想驾驶它去深海遨游。总的体会是,下海后遇事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则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组建载人潜水器本体团队,先把事情做起来

崔维成出生于江海之滨的江苏省海门市农村。从小生活在海边,饿了就去海里捕鱼,热了就去海里游泳的经历,令崔维成了解到海洋里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大学时代起,崔维成就崇拜李叔同,将他作为一种人生楷模,“他的‘富有慈悲心’和‘认真而严肃’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性格也深深影响着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免试保送进入702所读研究生,两个月之后即被派送出国留学。

1993年初正当事业上处于得心应手之际,崔维成接到国内单位召唤。“我来自黄海边的农家,自小饮着长江水;是祖国养育了我,祖国现在需要我。”崔维成抱着拳拳报国之心,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携妻轻装踏上归国的旅途。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立项之初,我国曾研制过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对于设计团队来说,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技术跨越,技术上的挑战非常大。同时,研究力量也比较单薄,除了崔维成带领的十多个刚入职的新兵,还有已经退休在家的徐芑南等三四位老科学家和技术员,这样组成了一个团队。

“那几年我们研究所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一流学校的优秀学生招不来,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招了二十几个,其中十几个放到载人潜水器的项目里。然后又抽调了像20工厂的一两个骨干技工,返聘了几位内退的人员,先把事情做起来。”崔维成说。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人

作为项目第一副总设计师,五年的技术攻关,崔维成参与了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详细设计的过程。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他把身边所有技术人员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带领大家拧成一股绳,向蔚蓝的大海进发。每周7天,每天10小时工作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同时,崔维成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把国内能请到的专家尽量聘请,很多设计图纸和文件广泛向专家征求意见。在研制过程中,他始终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特别是在“蛟龙号”研制和海试的过程中,他更是秉承着这一原则,实现了新的突破。因为有了严谨求实的精神,崔维成才能够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对监理、专家,甚至每一名普通技术员提出的意见,都会认真对待。每次项目评审,他都会邀请专家组组长尤子平、贾培发等业内出了名儿的严格专家,保证了每一个重要技术节点的严格把关,进而保证了“蛟龙号”的质量和性能。

2011年,“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成功后,702所要进行7000米级海试下一步的技术改进。崔维成认为,重点已经不再是潜水器能够下潜的深度,而是它的应用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后要做的改进跟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后相比,可以说是鸡蛋里面挑骨头。“那时进行的是较大规模的改进,现在则是精益求精,两者已经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改进的其中之一就是摄像视频系统。由于载人潜水器海试持续时间长,摄像视频系统型号比较老。因此,在海试前,摄像视频系统完成了全新改造,换成了高清的。另外,设计团队对采样篮做了一个改造,将原来固定的变为可抛弃的,更有利于保证潜航员的安全,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抛弃求生。

2011年,从准备5000米级海试,到5000米级海试成功,再到准备7000米级海试,崔维成一直忙碌不停。

2012年6月3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队再一次从江阴出发,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更加艰巨的任务,崔维成担子更重了……
查看全文: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2-12-14/112362134.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