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和谐渔业建设
今年以来,威海市紧紧围绕“服务蓝色经济发展、引领行业管理创新”的工作定位,深入实施“和谐渔业建设深化年”行动,不断强行业监管,有力的推动了海洋与渔业发展。
一是以渔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为契机,规范渔船管理。围绕“三无”渔船、异地挂靠渔船、渔业辅助船、脱审渔船等渔船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出台管理措施,加强协调推进。截止目前,已清理异地挂靠渔船641艘,其中跨省异地挂靠渔船236艘,省内异地挂靠渔船405艘;摸底“三无”渔船611艘,已审验372艘;清查脱审渔业辅助船175艘、海洋捕捞渔船24艘,已全部注销;整治渔船标识 2145艘;涉外渔船全部均按规定配备防碰撞系统和卫星定位设备。预计年底前将完成渔船专项整治行动。
二是以渔船船位管控为核心,确保涉外渔业秩序稳定。坚持管船与管人并重,将辖区渔船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充分利用船用终端设备和安全信息平台,对60马力以上渔船逐一落实责任人,加强渔民宣传教育,落实监管措施,关键时期实行渔船动态日报告制度,随时掌控渔船作业动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构成犯罪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提高了处罚的威慑性,保持了涉外渔业秩序的总体稳定。
三是以基础基层工作为重点,完善渔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组织化建设。将分散渔船纳入渔业公司、捕捞合作社、渔业协会等基层渔业组织管理,目前60马力以上渔船纳入组织化管理的比重达到67%,其中荣成接近90%。强化信息化建设。将船用安全信息终端设备配备与燃油补贴发放、涉外入渔资格、手续办理等相结合,加快了渔船安全终端的配备。目前,全市44.1kW以下渔船已全部配备CDMA定位手机;44.1kW以上渔船AIS防碰撞终端、北斗卫星定位通信终端和RFID射频识别标签3164台配备率达到98%,市及各县渔船安全救助信息平台年底之前全部建成运行。强化制度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渔船管理保障渔业安全生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外渔业管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通过日常调度、督促检查、现场打分等方式,促进制度落实,妥善完成台风“苏拉”、“达维”和“布拉万”等应急处置。强化渔民专业化建设。对100马力以上渔船船东和职务船员进行了轮训,举办培训班88期,培训船东和职务船员8300多人。
四是以全产业链监管为目标,确保水产品安全供应。开展了海参育苗与养殖环节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针对水产育苗、工厂化养殖、个体养殖户等重点对象,海参、大菱鲆等重点品种,硝基呋喃类等重点风险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消除安全隐患。经积极组织,全市有八家企业纳入全省海参质量追溯系统试点,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年共检查水产育苗与养殖企业960多家(次),抽检水产苗种与成品样品394个,合格率居全省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