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为沧海——专访中南财政政法大学EMBA学员、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巡视员

来源:中南财政政法大学记者:汤皓  海洋财富网记者 陈兆猛   发布时间:2015-05-20 17:47:36 

个人小传:

王诗成,男,籍贯山东,中共党员,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专家,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知名海洋学者。先后担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处长、副厅长、巡视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海洋学会、太平洋学会、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军事海洋学专业委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中南财政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2个研究所和院校兼职研究员、教授。2009年被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工程院侯宝荣、丁德文院士等推荐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

王诗成先后出版著作23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著作先后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大奖、海洋优秀图书奖、精品工程奖、社科成果一等奖、十佳图书奖、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国家图书金奖候选书目等近百个奖项。王诗成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系统环保先进工作者”、“中华脊梁——共和国十大杰出人物”、“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中国知名专家终身成就奖”、“新时期杰出贡献奖”、“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数十个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专访。

身为渔家子弟的王诗成对海洋的爱是与生俱来的,看惯了海浪、听熟了涛声的他将这份爱深埋于心,并在数十年的人生拼搏中,不断践行着对沧海的承诺。他对海洋的爱不是盲目的,他有着理智的“海洋忧患意识”,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探索海洋,终成蜚声海内外的海洋问题专家。他对海洋的爱不是自私的,他怀抱着海洋强国的梦想,他用他的知识与智慧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他自费创办公益性海洋网站,只为聚众人之力共同关爱海洋。日居月诸,涛声依旧,“海洋之子”王诗成那一腔热血为沧海的情怀坚定如故。

骨子里的海洋情结

王诗成出生在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县砣矶镇后口村,是生在海岛长在海岛的渔家子弟,从孩提时就沐浴着海风,看惯了海浪,听熟了涛声的他,对海洋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特殊感情。王诗成的家族中,祖祖辈辈都靠打鱼为生,他的父辈因为闯关东当了造船工,是解放后长岛县修造船厂的“八级车工”。小时候的王诗成最大的理想就是接父亲的班,当个造船工程师,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船去征服那惊涛骇浪,驰骋在万顷海洋。1964年7月,王诗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岛县的“最高学府”——长岛中学。然而,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打破了他的人生理想。1968年5月,“复课闹革命”的钟声敲响的当天,王诗成提出不念高中了!面对爱才如命的班主任贾守本老师的挽留,王诗成说:“老师您看,眼下是复课呢,还是闹革命?与其在学校玩两年,倒不如到社会这所大学校学两年。俺想知识不一定全在学校里学。”就这样,王诗成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到大黑山岛水产供销站当了一名割鱼临时工。尽管到名牌大学读书的理想破灭了,但他骨子里要超越父辈当一名造船工程师的理想之火从没熄灭过。

从1968年至今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从一名普通水产工作者到山东渔政监督管理处处长、山东省渔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再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巡视员,虽几经辗转变化,却从未离开过海洋。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在长岛渔业指挥部断断续续的五年随船出海生涯,王诗成说,海,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那样的浪漫迷人,而现实中的大海却往往喜怒无常、瞬息万变,不但能将渔船托上浪尖,抛入谷底,而且随时会吞噬生命。王诗成出航一次少则七天八日,多则半月二十天。七十年代渔船条件极差,睡铺低矮,人倒着进去爬着出来。整天满耳朵的单调的机器声,一日三餐吃不到蔬菜,看不到报纸。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随船驰骋在渤海、黄海和东海各大渔场,从事拖网、围网、流刺网等各种作业。他爬上6米高的桅杆当过“渔眼”,也像一般船员一样顶班掌舵,和船员一同吊网、卸鱼、扒仓,一起享受丰收的快乐。他在颠簸中写下了无数报道和心得体会。他凭着骨子里祖辈闯海人遗传下的超人毅力和吃苦精神,硬是度过了晕船关和几次险些丧身海浪中的生死考验。艰辛的海上生活不但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更磨练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操,开阔了他的胸襟。现在回想起来,王诗成依然感慨良多:“5年的出海经历,使我深深理解了风雨同舟和生死与共的人生内涵,更加坚定了我要做一个让祖辈骄傲的海洋人,实现我的海洋梦想。”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秉性、他的追求、他的喜怒哀乐,都与海洋、海岛有不解之缘,“海洋的情结”已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和血液中了。

上下求索书沧海

20世纪80年代末,一场以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为标志的“蓝色大潮”席卷全球。当王诗成看到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而我国的海洋开发却处于起步状态时,他就下定决心研究海洋,以推动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为己任。为了这个追求,他放弃了多次改行升迁的机会,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探索海洋。王诗成说,在他从事海洋工作的数十载中,工作地点、岗位、职务不断变化,但坚持读书学习的习惯和他的理想、心愿始终没有变。

在纷繁的工作之余,在出发调查的途中,王诗成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在理论的海洋里奋力搏击。在他担任处长到正厅巡视员的28年中,业余加班加点搞研究在50000个小时以上,等于多工作了17年。他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由渔业管理到渔业经济、海洋经济、蓝色区域经济,由海洋环保、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军事防卫到海洋开发与管理战略的方方面面。俗话说,读万卷书,尚需行万里路。王诗成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与渔民、与基层渔政人员交朋友。促膝长谈中,他获取了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知识。他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北上辽宁,南下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省,并走出国门,到日本、美国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理论的成熟,实践的丰富,促使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他利用业余时间,奋笔疾书,书写他对沧海的忠诚承诺和全部情感。他围绕着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海洋生态经济与管理、开发利用、安全等领域先后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500多篇,有些研究被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评价为“填补了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整体研究的空白”,典型的如他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海洋强国战略专著——《王诗成海洋强国丛书》,我国第一部蓝色经济专著——《王诗成论蓝色经济丛书》等。王诗成的著作、论文先后获国家图书大奖等近百个奖项,但他更看重的是他的建议被采纳实施。他先后提出了几十个事关国家海洋利益的对策和建议,大部分引起了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很多建议、对策进入国家和地方决策,有的已经实施并见到成效。如“建设海洋强国”已纳入国家战略,2009年国家编委批准国家海洋局设立防灾减灾司,国家和沿海省都建立了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纳入国家规划,海洋农牧化建设沿海省实施成效显著,蓝色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等等。

有人说,若要了解海洋强国、海洋强省、蓝色区域经济,王诗成是把最好的钥匙。面对成功,王诗成坦然而平和,他一直感念着在他奋斗之路上来自组织的关心、领导的鞭策以及老专家、学者、朋友、太太一如既往的支持。让他最感动和最难忘的两个前辈,一个是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奠基人、海洋科技泰斗曾呈奎资深院士,曾老先后十余次向国家和省推荐他的建议,为他的著作审稿、作序、题词。另一个是老科学家宋健国务委员,对他长达三万八千字的研究报告《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不但认真审阅,在研究报告的每一页都有红蓝铅笔作批语,批示要求国家海洋局在中国海洋报刊登研究报告。王诗成说:“正是在组织和领导、专家、同事的关心支持下,让我的业余研究欲罢不能。”

情系海洋的赤子心


 如今,那个自幼立志造大船的王诗成,已驾驶着巨轮,纵横于茫茫沧海之中了,而他那颗情系海洋的赤子之心仍坚定如一。他把“海洋情结”视为他对海洋事业执着追求的原动力,同时他将数十年的研究感受总结为三句话: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他研究探索海洋追求的文风,他的自选研究课题与工作和海洋发展进程有关,形成成果后,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二是“海洋忧患意识”是他研究海洋的动力,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看到了,不仅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依然也来自海上,他瞄准了海洋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障碍,不断攀登理论研究的高峰。三是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是他对海洋研究的追求,这也是他诸多研究成果具有科学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

随着对海洋研究的深入,王诗成的“海洋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他那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言献策就是最好的体现。不仅如此,王诗成一直心系未来中国的海洋发展,一方面,他为我国海洋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可喜形势而欣慰,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面临的突出海洋问题和激烈挑战而忧心。目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正处在黄金时期,发展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如火如荼,国务院已将山东、浙江、广东作为全国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省。对于海洋大发展的美好明天,王诗成信心十足,但他同时也指出,我国的海洋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也在凸显,当前,深化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海洋管理机构层次的问题更为突出和迫切,应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除了在工作和研究中保有进取心,王诗成也从未忘却心中作为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心。他在平时也密切地关注着海洋时事,及时发表意见和看法,引导和启发公众思考。如在2011年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发生后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王诗成全力关注事件进程,在微博上先后发了几百个帖子,抨击康菲中国公司和中海油,呼吁国家决策层和社会关注渤海溢油。他还先后接受五十多家媒体采访,其专访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针对此次溢油事件,他于2011年11月给山东省政府提交了“建立渤海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及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建议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2004年9月,王诗成还自费创办了个人网站“海洋财富网”,他说,他办该网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为社会各界同仁、网友进行交流和思辨提供服务,汇聚更多的民众来关爱海洋,保护、开发利用海洋,让海洋成为涌流巨大财富、造福子孙后代的源泉。网站创建至今已多次改版,目前设有海洋新闻、热点聚焦、海洋动态、海洋科普、海洋文化、海洋美食、海洋商务平台、海洋论坛等15个频道。王诗成坚持守候着这个网站,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亲自向网站添加海洋动态信息,并将自己的工作点滴一一记录在此。目前该网站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访问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中英文海洋门户网站”,8年总浏览量超过9000万人次。王诗成说,今后网站将进一步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把发展重点放在海洋智库建设上,通过进一步加大网站的实用性建设,为公众提供最专业的海洋资讯服务。

EMBA学习的“蓝色氛围”

 王诗成是我校2009级EMBA山东班学员,而在年近花甲之时选择攻读我校EMBA,王诗成道出了三点原因,一是圆读名牌大学梦,十年浩劫打破了他在正规大学校园读书的理想,尽管这几十年仍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充电,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但始终没有机会到名牌大学深造,而在即将离开工作岗位之前能有机会参加EMBA学习,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二是更新知识,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在长期的海洋工作和研究中,他深感知识的不足,而在EMBA学习中会接触更多学科的优秀老师,对于充实提高自己的知识面非常重要。三是交朋友,参加EMBA学习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精英,他们既是同学,也是良师益友,而两年的同学情、师生情也将成为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在EMBA学习的两年里,王诗成被同学们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被院长、老师和班主任的悉心指导所温暖。对于我校EMBA坚持人性化管理、立体化教学、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不同形式的社会活动等特色,他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将近60周岁的王诗成丝毫没有输给后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计划,在导师汪海粟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毕业论文《山东半岛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对接互动研究》还受到山东省领导的高度评价,论文中的对策建议对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学习期间,他还撰写了十余万字的理论文章,提交了十几条建议进入省和部门决策,其中论文《海洋牧场——一个大有作为的海洋新兴产业》,在2011年10月被《求是》杂志刊发,获省政府调研成果一等奖。

展望未来,王诗成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21世纪是海洋世纪,“十二五”期间,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将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于EMBA教育的发展,他殷切希望并建议我校增加“蓝色氛围”,也希望在EMBA教学中增加蓝色经济教学内容,更希望EMBA的老师同学们能常到海边走走,“海洋有财富,海边有商机”。

白浪摇天,海路无垠。王诗成将几十年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广阔的海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进入“六零”后的王诗成最大的心愿是将海洋财富网办成中国最大的民间海洋智库,目前,他正在筹建“个人工作室”,截稿时记者了解到自愿参加“王诗成工作室专家库的专家”已达200多位。王诗成一腔热血为沧海,将花甲岁月最大的期盼也留给了海洋——不愧为“海洋之子”!

中南财政政法大学记者:汤皓  海洋财富网记者    陈兆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