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难寻海捕海鲜 海捕蟹比养殖蟹贵一倍一只就够油费
虽说“靠海吃海”,但近年来在市场上买到青岛近海捕捞的海货,越来越难了。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台东南山市场遇到市民彭先生,他正像往常一样前来挑选海鲜。“10年前市场上个大的加吉(鱼)、偏口(鱼)还不少,现在想吃点正宗的‘本地海捕’太难喽。”
在市场的一个摊位前,彭先生稍一驻足,摊主就向他推销个头较大的黄花鱼,彭先生看了一眼就摇着头离开了,“一看就是养殖的,现在海里哪有这么大的?”
次日清晨6点,记者来到城阳蔬菜海货批发市场,市场外停靠着大量外地牌照的货车,有些车上还印有“××水产养殖公司”字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场内大部分商家口中极力承诺的“本地海捕”。
记者发现,本地的、天然海捕的海鲜远远胜于外地的、养殖的。以对虾为例,注明“养殖”的每只不到10元,而海捕对虾价格要贵三成左右,个头稍大的海捕螃蟹更是上百元,是养殖螃蟹价格的两倍。
“市民消费能力增强与近海资源衰竭的矛盾,是捕捞海货价格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海鲜从辽宁以及南方一些地方引进,不用说青岛,就是烟台、威海等地的货源也在逐年减少,所谓的‘本地货’有时就是摊主出售的噱头。”
一刚刚向外地游客推销完 “青岛海捕”鲅鱼的商贩,无奈地对记者说,“青岛这边货源太少了,能进到斤两足些的‘海捕’我就赶快囤到冷库,等到春节时再卖个好价钱。”
三大码头:难见“满载而归”
市场上难寻真“海捕”,很多市民就想到渔港码头上去买,到了后发现这也并非易事。
小港码头是青岛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渔业码头之一,如今的小港湾萧条寥落,很难让人联想到它曾是青岛海鲜市场供货量、价格的风向标。
“小时候跟父亲一起来时,小港还特别热闹,渔船还没靠岸,附近的居民就在岸上等着买海货。”到2010年前后,家住北京路的胡小姐明显地感觉到小港的繁荣已远去,“偶尔有几条渔船停靠‘歇脚’,我下楼买鱼时看到,鱼虾的个头小得惨不忍睹,一些还没有小拇指头大的小鱼挂在网上,连鱼苗都捕了,我们以后还能吃到本地海鲜么?”
记者近日来到小港发现,只有三条渔船寂寞地停靠在码头。附近居民反映,这些“渔船”基本不出海,船上出售的海货不少是盒装的。记者找到船主询问得知,这些所谓的海捕螃蟹和对虾都是从城阳等地的批发市场进的。一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船主多是外地人,他们有的是租条船当幌子,有点海捕的气息,生意好做些。“但话说回来,不出海捕鱼的船还能叫‘渔船’么?”
如果说小港的没落与莘县路立交桥修建造成的交通不便,以及港口本身卸货不便等因素有关,那么,沙子口码头的捕捞、收购量大幅衰减就显得更为典型。
沙子口码头一些收购船的“船老大”告诉记者,今年鲅鱼、鱿鱼、红头鱼等青岛近海常见鱼种的收购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是 “翻着番”地增长,“9月开海后,什么鱼都少,去年在海上收一两天就能完成任务,现在运气好都得三四天,油价和人工费也是打着滚涨。”
作为青岛渔港“重镇”的胶南积米崖码头,如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码头停靠着十几艘大船、七八十艘小船,工人们刚从渔船上卸完货,海货就被鱼贩子们收购一空。码头上一程姓工作人员说,附近海域常见的刀鱼较往年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二,海捕鲅鱼更是面临着绝迹的危险,而在捕获量上“硕果仅存”的黄花鱼也出现了“小型化”现象。
船主沈师傅刚刚捕鱼归来,面对这次的收获——几筐小黄花鱼和小鲅鱼,他也只有苦笑的份儿:“10月份出海一次倒是能捕上个七八十斤小黄花鱼,但是个头太小,价格根本卖不上去。”出海雇工都是按年来支付酬劳,所以不出海就会“坐吃山空”,出海虽然免不了亏本,但“好歹能捞回一些(成本)”,“靠捕鱼吃饭真是越来越难了。”沈师傅一脸惆怅。
恢复近海资源需全社会努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青岛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萎缩,这背后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市委党校陈玉光教授表示,历史因素主要是无节制的过度捕捞,社会原因则是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
“九十年代青岛近海资源就已响起‘红色警报’,海鲜捕捞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下降,而在2005年之前渔船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再加上渔船马力和捕捞技术提高,急速加剧了近海资源的枯竭。”陈玉光同时认为,在过度捕捞上,不能单一地苛责渔民,大部分渔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前些年,很多渔民将船转租给外地人,违规渔网的使用愈加泛滥,对此光靠渔政部门查处显然不行,如果违规捕捞到的海鲜仍备受市场追捧,那么这种现象只能屡禁不止。所以说,保护近海资源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大举措让渔业资源修复再生
减与转:一个渔村的转型“样本”
20年前,薛清海还是薛家岛北庄村的一名渔民,在其记忆中,祖祖辈辈都以这片海为生,“没有其他的营生”。
“那时候初中毕业参加工作,一个月工资39元,要是出海捕鱼,一天就能赚39元。”薛清海告诉记者,在80年代,尽管是只有20马力的小木船,没法出远海,但近海资源已让渔民取之不尽。
1995年到1997年是当地近海捕捞的“黄金期”,“每个村都有三四百条渔船,基本上出一次海就是满满一船鱼。”到了90年代末,铁壳船慢慢多起来,捕捞范围也逐渐扩大。
然而,随着渔船马力提升、渔具更新换代,近海资源也逐渐走向枯竭。2000年以后,“出一趟海,连油钱都不够,很多人转去做养殖和加工。”
资源渐少,转身从事其他行业成了渔民们的新选择。自市政府鼓励取消小马力渔船,并给予一定补贴后,“下小海”的渔民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