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4:42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跨越

----在“齐鲁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 王诗成

(2008.10.10)

同志们:

今天,省人大在这里召开“齐鲁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成立新闻发布会,同时还将对记者团进行海洋环保知识的介绍和学习。下午记者团将赴东营、滨州两市对海洋环境进行多方位、深层次采访报道。这是“齐鲁环保世纪行”又一次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大型采访活动。这对于提高民众的海洋意识、进一步树立海洋观念、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厅作为主管海洋事务和渔业行政的职能部门,义不容辞地对这次活动给予支持和协助。同时,对省人大城环委和各新闻媒体对海洋环保工作的关注和焦点聚集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下面,我介绍四个问题:

一、全省海洋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向海洋进军,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解决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抢占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省是海洋大省,东临渤海、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区,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南北经济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省的海岸线北自与河北省交界的彰卫新河河口起,南至与江苏省交界的秀针河河口止,全长3121.9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6;沿岸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6个,海岛面积147平方公里;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近海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基本相当,其中-20以内浅海面积2.9万平方公里,滩涂320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沿海海洋资源类型繁多、储量丰富、居全国前列。主要优势资源包括:

(一)港口资源。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岬湾相间,水深坡陡,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2007年全省港口达到2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46个,总吞吐能力达到3.28亿吨,全年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5.8亿吨,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航贸易关系。

(二)渔业资源。沿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400多种,近海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109种、贝类90余种,已进行增养殖的海洋生物70余种。浅海可用于养殖的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滩涂可利用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我省沿海是全国海珍品的重要产区之一,胶东海参、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驰名中外。

(三)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在101种矿产中已探明储量的有53种,居全国前三位的9种。渤海沿岸石油地质预测储量30-35亿吨,探明储量2.29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10亿立方米。胶东半岛已探明水下煤炭储量12.9亿吨。龙口煤田是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探明储量11.8亿吨。有大型金矿6个、中小型金矿24个。石英砂、锆英石、磁铁矿、石墨矿和建筑砂、型砂,菱镁矿、花岗岩矿在国内居重要位置。

(四)海水化学资源。沿海宜盐滩涂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之一。适宜晒盐土地274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莱州湾沿岸地区和胶州湾西岸地下卤水资源储量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浓度比海水高26倍。海洋化工主导产品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溴素深加工产品已达8大系列50多个品种,镁盐系列及纯碱深加工产品达十几种。

(五)海洋能资源。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年平均风速5.4/秒,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黄海岸段潮汐能资源丰富,平均潮差2以上,全省沿海潮汐能蕴藏量为4000万千瓦,波浪能总蕴藏量为411.7万千瓦。现建有乳山白沙口潮汐电站、即墨30千瓦岸边摆式波浪发电站、长岛等诸多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六)滨海旅游资源。沿岸及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海滩浴场、奇异景观、山岳景观、岛屿景观、人文景观等丰富多彩。沿海已成为黄金海岸旅游线,全省主要滨海景点有34处,形成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和黄河口旅游区三个特色滨海旅游区。

(七)海洋环境情况。2007年我省近岸海域主要以清洁和较清洁海域为主,全省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0410平方公里,有8%左右的海域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2%左右的海域受到严重污染,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和胶州湾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二、近年来的海洋环境保护主要工作

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工作,上个世纪90年初,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将建设“海上山东”与黄河三角洲开发确定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1998年召开了全省“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部署。省委九届二次会议提出了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将海洋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迅速崛起。根据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新确定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2007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46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17.8%。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726亿元,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目前,沿海地区聚集了全省的主要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成为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可续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履行海洋综合管理职能,推进海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了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一是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坚持立法先行,推进依法行政,我省的海洋法制建设不断实现突破,海洋立法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船和渔港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了《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申请审批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公示公告、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海洋行政执法规范》等40余个配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海洋管理地方性法规体系,管理的主要领域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管好、用好海洋,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严格规范海域使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法》,以围填海和养殖用海管理为重点,认真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属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全面规范各类用海活动。2004年国务院在全国第一个批复了《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省政府陆续批复了沿海7市海洋功能区划,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严格海域使用审批管理,海域权属管理领域覆盖了所有的涉海行业,海域使用确权率、发证率、海域使用金征收率都位居全国第一位。2002年以来,全省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9116个,用海面积492万亩。其中,依法审批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3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30余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531亿元,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指标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填海造地提供了新生土地资源,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海域分类定等政策,落实有偿使用制度,将海域分为填海、围海、开放式用海、构筑物用海、其他类型用海等五类,按2-12万元/亩六等征收海域使用金,全省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10亿多元,实现了海域这一国有资源性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抵押等试点工作,全省已累计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海域13万亩,利用海域使用权办理抵押贷款26亿元,成为企业发展融资一个重要渠道。去年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养殖用海现状普查登记工作,不仅摸清了底数,落实了海域使用权制度,而且解决了许多养殖用海矛盾和问题。

三是努力做好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开展了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工程,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评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3大基本任务,历时7年,总投资超过20亿元,将于2010年结束。专项实施目的是查清我国近海资源环境的基本现状,为国家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海洋管理服务。我省自2005年开始这项工作,共开展22个专项课题调查。截至2007年底,国家下拨我省908专项资金2400万元,省配套经费900万元,按照专项总体部署完成了海岸带修测工作和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海岛、海域使用现状、近海生物生态和化学、近海重要经济生物自资源、潜在海水增养殖区和滨海旅游区评价与选划等调查项目接近完成;近海环境和生态承载力、海洋防灾减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项目也获得了大量的阶段性成果。“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项目,历史数据整合、标准规范编制以及关键技术研发等各项工作深入展开。 目前,908专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数据资料,已逐步应用于国家和省海洋行政管理、海洋公益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了海域勘界工作,省内县际海域界线已全部勘定,与辽冀苏勘界也已取得重要进展。成立了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海洋咨询中心、山东海洋与渔业司法鉴定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海域使用论证专家库,增强了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力量。启动了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提升了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是切实强化海洋环境保护。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切实履行海洋环保职责,对海洋环境资源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编制了并经省政府已正式颁发了《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国家和省要求,编制完成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山东海洋与渔业部分)》。以提高海洋环境监管能力为重点,建立了省、市、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18处,全省初步形成了三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强化对沿海9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控和莱州湾、胶州湾等重点海域的生态治理,每年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对海岸工程、海洋工程项目环评,严把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加强海洋应急管理,省政府批准印发了《山东省防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山东省赤潮应急预案》、《山东省海上溢油事故应急预案》等三个应急预案,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编制完成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省新建和升级保护区65处,新增保护区面积86万公顷;20152020年,新建和升级保护区56处,新增保护区面积138万公顷。到规划时段末,全省新建和升级保护区121处,保护区总面积比现有增加170%以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建设和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网络。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14处,其中国家级海洋保护区3处,省级7处,市级4处,保护区总面积53万公顷。建立各类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23处,总面积11万公顷。

五是大力开展海洋执法管理。建立了省海洋监察执法总队、市支队、市县大队三级海监机构,从2003年开始,每年开展“保护蓝色国土”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在养殖用海、涉海国家自然保护区、已审批用海项目、海砂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执法,五年来全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296次,海洋行政处罚案件1100 余件,维护了我省海洋开发秩序。积极探索建立海洋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依法对6起船舶碰撞溢油事件进行了追诉索赔,实现了海洋环境损害赔偿“零”的突破。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了“齐鲁环保世纪行”、“两湾一口”记者团现场采访活动,提高了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

六是积极开展渔业资源生态修复。海洋渔业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们从全省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发展现代渔业的思路、措施和办法。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建设以山东半岛为主体的现代渔业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上,努力构建以水产健康养殖业为重点,合理的捕捞业、先进的加工业、繁荣的流通业、新兴的休闲渔业相协调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在工作重点上,围绕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实施渔业资源修复、渔业主导产业培植、渔业质量提升、渔业科技创新、现代渔业园区、平安渔业六大建设工程,促进了全省渔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2007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713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7.2%,渔业增加值361.3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14.5%水产品出口107.5万吨,创汇34.1亿美元,水产品出口创汇额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和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40%35%;渔民人均年收入8136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3151元。我省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连续十多年保持全国首位。针对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减的情况,我们从解决影响渔业健康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问题入手,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人工手段,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在近海和内陆湖泊开展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有效补充生物群体数量,促进资源的稳定和生态恢复,重建沿海和内陆渔场。这项计划不仅受到广大渔民群众的竭诚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列入了“为农民办的十件大事” 之一,并纳入省预算内重点扶持项目。计划实施三年来,全省用于渔业资源修复的资金达4亿多元,其中省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共在沿海及内陆湖泊放流增殖各类优质苗种54亿尾(粒)。建立了15个海珍品底播增殖实验区、2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6处人工鱼礁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回捕增殖资源7.5万吨,每年带动增加渔业产值20亿元,近60万渔民直接受益,年均增收520元,综合直接投入与产出比(项目资金与产值比)达到1:16。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得到了明显补充,还带动了水产品出口加工贸易、水产种苗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沿海经济繁荣。今年全省修复行动计划资金达到1.8亿元,省级以上财政投入6680万元,共在沿海及内陆湖泊放流增殖各类优质苗种54亿尾(粒)。建立了15个海珍品底播增殖实验区、2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6处人工鱼礁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回捕增殖资源7.5万吨,每年带动增加渔业产值20亿元。615,我厅与威海市政府在荣成举办了2008年全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增殖放流仪式,贾万志副省长以及财政部、农业部的有关领导出席活动仪式,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三、当前资源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海洋具有不同于陆地的特性,海洋的流动性使海洋环境生态比陆地更脆弱,任何一个不科学的产业活动引致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都会对其他产业产生连锁影响,并波及与之相关的沿海地区。目前,我省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对海洋的认识需要提高。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基础。但仍有一些地方对海洋认识不够,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还不高,环保优先、富民优先在海洋开发实际中还没能做到。目前海洋开发呈现总体利用不足和局部开发过度并存的局面,由于绝大部分的产业运作和开发活动都集中在近岸海域,导致近岸局部开发呈明显的过度状态,渔民失海矛盾突出,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无法形成渔汛,给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同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我省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海域滩涂有巨大开发潜力。

二是海洋开发方式还比较粗放。近年来,能源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临海工业区建设已经成为沿海各地发展的重点。在国家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下,向海洋要建设用地的趋势急剧上升,一些地区项目布局缺乏规划,用海项目总体规模小,岸线利用比较分散、粗放,宝贵的岸线资源逐年减少。2005年底全省自然岸线占岸线总长的62%2006年以来又是建设用海速度较快的年份,目前自然岸线仍在进一步减少。

三是近海生态环境承受着很大压力。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严峻,93.4%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其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增多,仅去年烟台、威海海域就连续发生了6起海上溢油和化学品泄漏事件,造成了海域大面积污染。2007年我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比2006年增加59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增加2750平方公里和173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和胶州湾。莱州湾等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大,盐渍化程度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湿地锐减,主要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长年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今年我省南部海在奥帆赛期大范围暴发浒苔灾害和局部赤潮灾害,就是环境变化的一个信号。

四是海洋基础建设薄弱。近几年,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遭到台风、海啸等海洋灾害的袭击,造成了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加强海洋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我省的海洋安全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需要提高,管理队伍、装备水平和管理手段有待于加强。

四、下一步全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当前我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政策形势,面临着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并正在酝酿出台海洋综合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省委从去年开始研究海洋重大问题,今年519日,姜异康书记对海洋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谋划海洋发展战略;王仁元常务副省长也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全面分析认识海洋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施海洋经济战略,打造山东海洋特色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海洋强省为重点,把海洋经济作为我省新一轮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省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量大等是最基本的省情,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拓展新的空间和接替能源。海洋是我省最大优势,开发海洋能够提供后续的能源空间,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战略物质基础。应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等经验做法,研究实施山东半岛整体海洋发展战略,并努力上升为国家决策层面。找准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产业重点,做大做强海洋装备制造业、新型海洋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构建我省海洋特色产业体系。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不同海域资源禀赋特点,明确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制定出台产业政策,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海洋大项目。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协调解决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以规划近岸海域保护与使用为重点,实行科学集约用海。海域、海岸带、海岸线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只有坚持科学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各级政府应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防止政府行为的随意性,防止对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实施的不合理干扰,切实维护海洋功能区划的严肃性,依法管海用海。组织修编《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提请国务院批准实施。启动编制《山东省近岸海域保护与使用规划》,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与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将近岸海域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四类区域,提出岸线使用的控制性指标,指导我省近岸海域资源可持续适度利用。海域及岸线利用要坚持科学论证、严格审批,既要鼓励各地发展临港产业,又要防止乱填、乱占,浪费资源。转变用海方式,加快从分散粗放用海向集中集约用海转变,借鉴国际经验,优化填海造地平面设计,坚持保护自然岸线、控制人工岸线、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提倡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填海方式,促进海域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以实施莱州湾生态整治工程为重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发展理念,增强环保优先、富民优先工作意识,走海洋科学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指标控制、许可制度与海洋开发项目“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实施《山东省沿海环境保护规划》,切实推进重点海域的综合整治,实施“莱州湾生态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工程”,通过建设莱州湾海洋牧场、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和渔业生态等,促进莱州湾和半岛近岸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调查,海陆联动,依法查处陆源污染,坚决关停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坚持环保“一票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不批,污染总量不消减的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危及生态环境安全的不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四)以建设现代渔业和构建和谐渔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几年来,我省海洋渔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新的国际海洋制度影响,渔民传统作业渔场大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整体上衰减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大批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沿海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征用了渔民大量的养殖用海,一些渔民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保护以海为生的老百姓利益的关系,合理安排渔业用海与其他事业用海的关系,防止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度挤占渔业水域,损害渔民群众生存之本。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远洋渔业。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修复规模,促进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这是渔业发展的根本。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推进渔业良种生产、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安渔业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区基本生活保障等基础性工作,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和新渔区建设。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把一个富饶、健康、美丽的海洋留给子孙后代,在新的海洋世纪里,共筑蓝色辉煌。

最后,祝记者团一路顺风,采访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