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陆海统筹,破解海陆二元经济结构难题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刘大海 邢文秀 张金轩 纪瑞雪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也悄然出现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海陆关系如何演变,海陆二元缘何而起,又该怎样找准海陆二元结构难题的破题关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海陆关系演变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且大陆属性与海洋属性都十分显著的地理大国。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开发纵深程度和海洋经济规模逐步提升,海陆关系日渐紧密,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海陆经济能否实现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按照发展时序,我国的海陆经济一体化进程可划分为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强调的是沿海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旨在解决沿海地区如何将自身优势与海洋资源优势高效结合,通过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和优化海陆产业布局,实现生产要素和海洋产业的区域性集聚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海岸带经济;高级阶段强调海陆联动,具体表现为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的高度统筹,旨在解决如何通过市场、政策机制实现生产要素在沿海与内陆间的充分流动,渐进式地完成经济技术的区域梯度转移,实现海陆优势互补,推进海陆一体化进程。
海陆二元分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与陆地空间割裂导致的海域与陆域经济系统固有的结构性差异在逐渐缩小,可以说海陆一体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是比较成功的。然而随着我国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化,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海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正在日益显现,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正艰难地迈入海陆一体化的高级阶段。
在海陆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凸显的海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其一,资源配置不合理,且海陆间优势资源受地方行业壁垒、企业性质、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不能充分流通或流通成本过高,难以实现优势互补,限制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二,就业机会海陆间的不均等化、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及尚在发展完善中的社会保障体系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造成沿海地区劳动力不足与内陆地区劳动力过剩现象并存;其三,海陆间技术转移过慢,技术差异较大,明显制约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虽然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以资源壁垒、劳动力壁垒和技术壁垒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其本质上是因生产要素在海陆间的不合理分配和流通效率低下造成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海洋资源等独特优势,易趋向于发展成为产业密集、人口集中、技术先进、交通便利的经济增长极,而这种要素和产业集中化趋势毫无疑问会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整体飞速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相较而言,内陆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缓慢,加之当前沿海地区仍处于经济要素快速集聚的过程中,受沿海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陆域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此外有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重心目前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且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聚,这种现象势必会加剧海陆区域发展格局的不平衡。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应如何协调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打破海陆间的技术壁垒、资源壁垒和劳动力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在海陆间的高效流通?
海陆统筹发展
从宏观调控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和执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时应进一步强化陆海统筹观念,突破重陆轻海思想,以海陆整合视角协调海陆关系。陆海统筹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是全方位平衡而非平均主义,因而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时期,沿海经济政策或内陆经济政策完全可以交替性优先。这是因为海陆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在海陆间流动的时空性波动。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长期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是经测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要素流动表现出了明显的趋陆性—趋海性—趋陆性波动。类比于财政、货币政策制定与通货膨胀紧缩的关系,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生产要素趋海或趋陆流动时,宏观政策应有针对性地同向倾斜,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而言,目前的区域政策制定过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不能对海陆经济波动规律做到实时监控和有效调控。因此,除了将陆海统筹观念内化于政策制定中,还应建立完善的海陆经济波动监测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强陆海统筹政策手段的时效性、导向性和控制性。
从具体措施来说,海陆发展差距的形成是因为海陆间生产要素流动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