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鄞州山海瞻岐念好现代农业经 小紫菜富了居民“钱袋子”
十年磨砺谋发展,瞻岐沃野谱新篇。从十年前传统农业为主,到政府扶持,积极打造精品农业,从早年棉花种植一枝独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开花,从靠海吃海,解决自家“菜篮子”到发展海水养殖,大海“淘金”,装满农民“钱袋子”……十年来,瞻岐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开启了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谱写了大地飞歌的新篇章。
从散兵游勇到抱团经营
小紫菜富了居民“钱袋子”
陈飞虎鄞州一而斋紫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清晨,沐浴着东海升起的第一缕曙光,沉睡了一夜的海滨小镇慢慢苏醒。
在一个由三排房子构成的小院子里,年过半百的陈飞虎正冲洗摊晒刚从海里收上来的湿漉漉的新鲜紫菜。谈起这家2006年由镇里牵头组建的鄞州一而斋紫菜专业合作社,老陈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瞻岐地处鄞州最东部,属象山港湾的一部分,拥有海域面积18.4平方公里,海水平均深度约10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辽阔的大海汹涌澎湃,海水涨落为渔民送来鱼虾珍馐。除此之外,慷慨的大海还为勤劳的瞻岐人奉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紫菜。
得天独厚瞻岐紫菜引来八方客
瞻岐紫菜养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世代种植棉花、闲时捕捞鱼虾贴补家用的瞻岐人,养紫菜也是出于偶然,瞻岐第一批养殖紫菜的陈飞虎说起当年的故事,仿佛还是昨天。
35年前,瞻岐镇合一生产大队的社员们在海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到冬季,海里的泥螺、蛏子、蚶子都会跑到滩涂上“过冬”,并且繁衍生殖。海洋生物的“迁徙”现象让大家意识到,这里的海泥营养丰富,十分适合养殖紫菜。
也就在这时,浙江水产研究院林正传教授来到瞻岐,这一方海域一下子吸引住了教授的目光——这里养殖紫菜最合适不过。
后来在生产队的派遣下,初中毕业回乡、当年只有18岁的陈飞虎去福建参观学习了紫菜养殖技术,并从林教授那里学会了育苗技术。他也成了镇里唯一一个会利用贝壳育苗的人。
阳光、气候、海水含盐度……这些都是直接决定紫菜品质的关键要素。而老天似乎特别垂爱这片海域,瞻岐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我国沿海大部分地方属于有沙海区,海水清澈,而位于瞻岐镇的象山港海域则属于无沙海区,这显得十分珍贵。在无沙海区,海水中混有海泥,水质呈现半清澈半浑浊状态,海水的光照强度得以减弱,从而延缓紫菜的生长。“慢工出细活”,生长慢了,紫菜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呼吸,汲取海水中的精华。海水中不含沙粒,也让紫菜口感更佳。
除了光照,海水的盐分比重度也很重要,根据监测,最适合紫菜生长的PH值为7.5-8.0,盐分比重度为1.2-1.5,海水过咸将导致紫菜质地坚硬。瞻岐海域海水PH值为7.8,盐分比重度为2.0,尽管含盐量稍微偏高,但大自然为了补这个“短板”,又让两座山峰落脚瞻岐。
瞻岐西枕绵亘秀美的太白山和福泉山,南隔大嵩江。山生水,水绕山。清冽的活水从山间流出,汇聚大嵩江,曲曲折折,蜿蜒流过整个镇区,沿着12公里长的海岸线入注象山港,淡水与海水相融合,海水含盐度大大降低。
紫菜养殖对温度也很敏感,老陈告诉记者,紫菜下种时气温不得超过32℃,海水温度则要保持在29℃。根据经验,白露过后,瞻岐镇都有冷空气下来。每年白露前后,养殖户总要测量气温和海水温度。达到下种标准后,养殖户将紫菜种子移栽至宽1.8米、长18米的养殖网帘,再把网帘挂到海里的固定桩柱上,让网帘浸没在海水之中,潮起潮落,经过38天左右的自然生长,第一水紫菜就长成了。
一次下种能收割四五茬,收获季节将持续到次年的一月份。第一水的紫菜长到40厘米就要收割,如果收割速度太慢,紫菜长得太长品质就会变差;涨潮时,过长的紫菜容易被潮水卷走,造成减产。“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我和同伴们的臂膀上都练出了结实的肌肉。”老陈笑着说。
紫菜收获后,接下来就是加工。加工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淡水冲洗,瞻岐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水库水的管道通到了紫菜加工区内。用淡水手工冲洗后,紫菜咸度适中,这是海岛养殖户所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瞻岐镇背山面水,面向东南方向,每天下午都会起东风或南风,晒晒“日光浴”,吹吹海风,紫菜脱水后就可以上餐桌了。
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瞻岐出产的紫菜自身发光,手感如同油一般光滑,质地十分柔软。第一水紫菜品质最高,在瞻岐,最好的紫菜能卖到240元钱一公斤,与其他产区相比,每公斤价格高出近120元。尽管如此,瞻岐紫菜仍然供不应求。“酒香不怕巷子深”,瞻岐紫菜未进超市大卖场,却已被闻“香”而动的企业抢购一空,甚至有隔洋过海国际友人前来收购。
抱团经营品牌发展助推新腾飞
瞻岐紫菜名声在外,可“人怕出名猪怕壮”,为了卖出好价钱,不少外地紫菜纷纷打起了瞻岐的招牌以次充好。不仅如此,紫菜养殖极具季节性,本地的养殖户为了让自家的紫菜提早上市,纷纷抢在白露之前下种,这无异于跟老天爷“赌博”:紫菜如果不是在合适的时机下种,种子很可能无法长出叶状体,最后颗粒无收。
如何才能对得起这片大海的馈赠?怎么才能保证全镇紫菜养殖户的利益?两个问题摆在了瞻岐镇政府的面前。
最终,为了保证瞻岐镇紫菜的品质和声誉,镇政府决定引导养殖户成立合作社。2006年,瞻岐镇首个紫菜专业合作社成立,陈飞虎当上了合作社的理事长,并注册了“一而斋”商标。
“30多年前,瞻岐紫菜就以品质取胜,在宁波、上海等地拥有一批忠实的消费者。”老陈说道。注册商标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在政府的引领下,瞻岐紫菜频频亮相各种农副产品展销会。同时,瞻岐紫菜身价大涨,每公斤能比以往多卖60多元钱。
价格高了,质量也要跟上去。陈飞虎表示,凡是“一而斋”合作社的成员,其产品都必须使用合作社商标,入社养殖户还必须遵守一整套紫菜养殖的标准。何时育苗、一亩地需要多少苗种、何时收割、收割的紫菜长度……合作社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这一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的发生。“一而斋”紫菜品牌还先后在省市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奖,并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瞻岐正演绎着“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的故事。“一只下泥篮,可抵三亩老江田”的老话是对下海下泥涂人早年生活的写照。现如今,养殖紫菜的这片“桑田”更是富裕了一方人民。
据介绍,“一而斋”合作社共有50多户养殖户组成。“这里的养殖户,每年工作几个月就能有十来万元收入,日子过得非常好。”陈飞虎说。养殖紫菜可谓“双赢”,养殖过程中不施肥不打农药,紫菜吸收了海水里的部分营养物质,从而防止海水富营养化,为渔民增收的同时还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为了鼓励渔民们加入合作社养殖紫菜,瞻岐镇还专门出台了补贴政策。从2009年开始,凡是加入合作社养殖紫菜的农户,新增面积政府每亩补助1000元,相当于总成本的三分之一。镇政府还大力引进设备,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大大调动渔民闯海的积极性。
目前,瞻岐镇共有紫菜专业合作社4家,紫菜养殖面积750亩,整个养殖片区占用海域面积3000亩。2011年,瞻岐镇紫菜产量达到75吨、产值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