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八珍”名扬四海需添“三把火”
11月6日至8日,在大连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我市16家渔业企业携带上百种产品集体亮相。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和特色多样的产品种类,参会企业迎接了一拨又一拨前来洽谈业务的国内外客商,达成意向采购额8000余万元。
在这次国际展会上,我市渔企收获丰硕,但与国内其他省市及国外渔企相比,我市渔企在产品特色、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威海八珍”名扬四海还需要烧好“三把火”。
做强品牌尚需文化支撑
对企业来说,很多时候卖产品就是卖文化,海洋渔业产品也是如此。
主要生产鱼酿酱油的威海浦源食品有限公司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在本届渔博会上,很多客商对该公司推出的酱油产品充满了好奇,在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后,他们的好奇立即转化为关注,对这种新调味品产生了兴趣。
“中国最古老的酱油实际上是用牛羊鹿肉或鱼虾肉酿制的,是产在皇宫、皇帝御用的调味料。因用动物肉酿造酱油价格昂贵,民间逐渐采用大豆等酿制酱油并流传至今。”浦源食品董事长曲文学对中国酱油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证,如今,他已将这段有关酱油的历史当做产品的一大卖点,“浦源酱油回归远古”的宣传口号,既是对产品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总结提升,更让众多消费者产生了购买冲动。
“这次展会上,我们发现很多地区的渔业企业在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文化打造方面下足了功夫。”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传良表示,以海参为例,辽宁的海参与威海的海参没有任何差别,但“辽参”品牌比“威海刺参”响亮得多,这主要是因为辽宁海参生产加工企业将“辽参”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不遗余力地集中打造这一区域海珍品品牌。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届展会上,我市好当家集团、海之宝公司等也意识到了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结合产品的文化特色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市海洋与渔业局也在尝试对我市的海珍品品牌进行整体包装和宣传。2011年,我市通过多渠道、多途径,集中对“威海刺参”等区域品牌进行宣传推广,使“好人、好海、好海参———威海刺参”广而告之的目标基本实现,有效提高了“威海刺参”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今年,我市又组织开展了“威海八珍”评选,将最能代表威海味的各色海珍品进行打包宣传,既上口易记,又回归了人们对“海味八珍”的传统认知,颇具古韵。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地区的海产品品牌是围绕着“岛”做文章,因为海岛离岸远、无污染,极易在消费者中形成固定认知。与这些地区相比,威海有着上千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域面积辽阔,洋流交换频繁,远离大江大河、水质环境优良,饵料资源丰富,盛产海参、鲍鱼、牡蛎、海带、鱼、虾、贝、藻等多种海产品,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造就了威海海产品地域特色鲜明、生产历史悠久、人文价值较高、口感品质上乘的特点。我市应立足海的资源、利用海的优势、抓住海的概念、做足海的文章、宣传海的文化,将“海”作为全市海珍品文化宣传的主题和依托,做强威海的海珍品大品牌。
做大产业依靠龙头带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一个地区来说,龙头企业发挥的就是火车头的作用。
在本届渔博会上,我市渔企展位与大连獐子岛集团的展位相邻。然而,无论从展厅面积、展出的产品种类,还是展厅吸引的客商数量,我市企业都要逊色一些。
地处黄海深处的獐子岛,只是辽宁省长海县一个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立足小海岛发展起来的企业,如今资产总额逾44亿元,成为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去年,獐子岛集团的纳税总额占该县税收的四分之一,被列为大连市纳税百强企业,獐子岛集团已成为当地海洋食品企业的一面旗帜。在它的促动下,大连市成长起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海洋渔业整体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反观威海,全市真正能称得上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只有好当家集团。
近几年,依托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好当家集团以海参为基础,深挖海参潜在的产业价值,从传统的海参养殖、加工向海参保健、制药领域进军,成为我市海参深加工行业的领头羊。2011年4月16日,在科技部指导下,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威海成立,好当家集团被推选为理事长单位。随后,在政府、媒体、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好人·好海·好海参———威海刺参”的品牌广告语频频叫响,威海海参行业开始了抱团发展的新格局,“威海刺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一个区域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日渐擦亮。
“威海刺参”的名头打响了,好当家集团也有了新的目标,他们不断扩大海参养殖规模和海参系列产品研发力度,扩大海参产业规模,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海参单项产业50亿元产值。我市其他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也开始你追我赶,要在这个巨大市场上分享更多份额。
“一个龙头企业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带动作用,那么更多的龙头出现又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呢?”王传良表示,作为一个海洋渔业大市,一直以来,我市的海产品种类和产量在国内外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多年来,因为缺乏有序的引导和整合,我市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区域品牌无法打响,产业规模无法做大。今后,我市将对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为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对接平台。同时,我市还将通过出台相应政策、进行资金奖励等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壮大我市的海洋渔业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
做活市场亟待特色创新
企业闯市场靠的是产品,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更是迅速占领市场的利器。
在本届渔博会上,青岛一家海洋食品公司吸引了不少客商,原因就在于该公司展出的水产品非常有特色。
“这是剁椒鱼头,这是馋嘴牛蛙,这是香辣雪菜鱿鱼花……”在该公司展厅内,一排十余种色泽美观的美食摆在展台上,让人馋涎欲滴。“这些都是我们研发的微波加热即食产品。”该公司销售经理王旭指着一盘剁椒鱼头告诉记者,“这盘剁椒鱼头,我们采用花鲢鱼头作主料,里面的配料包括辣椒、生姜、糖、食用油、料酒等。食用前,消费者只需将鱼头放入盘中,倒入配料,再放入微波炉蒸9分钟即可食用。”王旭表示,像这样的微波加热即食产品,他们已经投放市场的有几十种,主要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主要是面向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做饭的年轻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依靠自己的特色产品攻城略地,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近几年,我市的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海之宝公司利用自主培育的深海小海带开展深层次开发,推出五大系列50多种特色产品,提高了海带产品的附加值,彻底改变了海带作为低端食品的传统定位;宇王集团用废弃的鱼鳞作原料,开发出多种胶原蛋白产品,填补了我国氨基酸类胶原蛋白的空白……
即使如此,这种创新并未成为所有水产加工企业的共同特质。与我市巨大的海洋资源以及强大的水产品生产加工能力相比,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目前,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上,潜力巨大的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海洋新材料等刚刚起步。要么是高价值的胶囊等深加工产品,要么就是低价值的初级鲜活产品,两极化的价值层次显然不能满足多样化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以海带为例,全市海带产品除了作为化工原料,加工产品只有几十个品种,而日本的海带产品多达13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平均增值10倍以上,最高可达50多倍。
王传良认为,作为优秀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海洋渔企应充分利用我市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包装的研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海洋旅游商品,生产出多规格、精包装的“特色、休闲、便携、即食”旅游商品,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在竞争中日益壮大。 记者 张军涛 通讯员 刘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