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推进旅游文化生态新格局 加快建设新城市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2:52 

秦皇岛自然和人文禀赋优良,资源丰富。山海关为百年古城,延续明清两代的文化使之誉满中外;海港区有百年大港,同时又有一代帝王秦始皇寻跸于此,文化积淀厚重;北戴河为百年避暑胜地,诸多伟人驻足赋诗抒怀,开中国近代旅游先河。

基于对市情的客观认知和判断,市委、市政府明确全市城市文化建设总的思路为:把握“一条主线”(深入挖掘城市文化魅力,打造魅力文化城市),突出“三个百年”(百年古城文化、百年大港遗韵、百年戴河人文),推进“三方面融合”(促进文化元素与城市设计、旅游业态和生态建设融合),努力构建“文化+旅游+生态”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的新秦皇岛。

建设生态文化 打造绿色城市

生态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和生态是秦皇岛最大的优势和品牌。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文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全力推进生态建设。近年来,以公共规模绿地为重点,城区主干道、滨河系统绿化为骨架,游园和街头绿地为点缀,全面推进“一面、二线、多点”生态园林建设。

“一面”,即以大绿化为基础,保护开发城区组团绿色隔离森林,实施1.5万亩海滨森林、湿地和海岸线生态恢复,完成建设改造面积5250亩,提升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二线”,即配套绿化城市主要干道和迎宾线,打造城市“绿色走廊”线。同时,实施城市六河水系综合治理,沿河实施“一园、二岛、四桥、五场、六带、十六景观”建设,打造“生态亲水”线。“多点”,即还绿于民,规划建设大型主题公园和小型游园。完成汤河带状公园、秦皇植物园、北戴河生态观光园、奥林匹克大道公园等绿地。大汤河一期工程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绿荫中的红飘带”被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纳特斯旅行家》评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之一。

目前,全市城市森林覆盖率达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6%,绿地率达到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达99%以上,在全省11个设区市环境质量最优。

建设海洋文化 打造包容城市

作为滨海城市,海洋是秦皇岛最为典型、最为独特的资源。海的包容性不仅赋予了秦皇岛更为鲜明的开放性,而且城市建设的滨海、近海、亲海特色日益突出,沿海一带、港城一体、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战略层面上,实施城市功能西移,全面推进北戴河新区建设。坚持把新区作为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保护为前提,坚持人文生态立区、新型业态兴区,以高端旅游、科技研发、商务会展、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为主导,打造中国北方旅游、休闲、文化新区,国际知名高端旅游休闲目的地。高标准对城市街景、建筑物、公共空间等开展人文设计。统筹推进与昌黎、抚宁两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抚南连接线、昌黄连接线、北戴河西部水厂等基础设施工程;南戴河一小区和黄金海岸北区改造提升取得进展,南戴河森林体育俱乐部、圣蓝皇家旅游综合体等一批项目落户新区。

在战术层面上,全力打造滨海特色新地标。积极实施西港东迁工程,全力推进金梦海湾项目建设,力争利用3-5年时间,分别将西港区和金梦海湾项目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和会展商务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群,完善城市功能。

在规划技术层面上,充分体现海的元素和结合,打造城市文化业态。搭建了《海上升明月》、《海誓·南戴河》等一批实景舞台,成为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处。

建设饮食文化 打造健康城市

1983年,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在昌黎问世,由此秦皇岛被誉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经过多年培育,河北昌黎干红葡萄酒聚集区拥有酿酒企业65家,实现年葡萄加工能力21万吨,灌装能力21万吨。

以此为龙头,全市陆续发展规模以上葡萄种植业基地17个,葡萄观光采摘生态园21家,形成了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为核心,集橡木桶生产、彩印、制瓶、特色旅游和交通运输为一体产业集群。

全市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集生产、研发、旅游、休闲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重要产业,涌现出华夏长城、朗格斯等一批知名的红酒品牌。作为国内外公认的干红葡萄酒最佳产区,拥有国内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和干红葡萄酒集中产地。从种植采摘到酿造工艺,到纯正红酒的品尝体验,独具风情的葡萄酒庄园,红酒文化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发展。

建设风情文化 打造特色城市

明清文化源远流长。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镇守永平、界岭,修筑山海关,形成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1898年,清朝政府御旨北戴河为避暑区,英、法、俄、美等国家传教士纷至沓来,修筑教堂、别墅,留下独具风情的欧式建筑群。

在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中,秦皇岛市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坚持形之于外、存之于内,形之于简、存之于用的理念,努力建设特色文化之城。

一座明清文化城。投资近18亿元,完成了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钟鼓楼、望洋楼、东西牌坊和古城墙全面修复,再现明清文化。

一群欧式建筑。对北戴河瑞乔和别墅、顾维钧别墅、东岭会教堂等70幢近代建筑进行了修复保护,保持了“红瓦素墙”的建筑特色,同时引进国内外文化企业,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批万国风貌街。秉持万国建筑博物馆历史文脉,本着一街一品的原则,以欧式风格为基调,成功实施了保二路、海宁路、鸽赤路、海北路等22万平方米的街道景观整治,打造了一批精品迎宾道,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

作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如何挖掘这些资源,整合这些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三个百年”,推进“三方面融合”,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建设。

处理好旅游 文化 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良好”,这是秦皇岛市的相对独特优势。然而,如何处理好三者间关系,整合好、发挥好这些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共秦皇岛市委书记王三堂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旅游、文化和生态是秦皇岛最具特色的三大品牌。首先,是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良好,这些一直是引以为豪的优势所在。围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发展优势,近年来,秦皇岛市不断强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民生必须抓文化”这个理念,深入实施“旅游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强市”战略,用“大文化”理念统筹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应该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建设,像抓工业项目那样抓文化产业的格局,用“市场”的观念、“产业”的眼光、“技术”的创新,抓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其次是整体布局的转变。把文化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海名城”的核心元素,编制《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重点工程的“笼子”,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财政预算的“盘子”,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企业进全市经济发展标志性工程的“圈子”。

三是领导方式的转变。文化工作由一般性地抓转变为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党委宣传部门统筹抓。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率先设立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传播引导资金,仅今年列入财政预算和市长专项资金的就达2900万元,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8.9元,全省排列第一。

()借力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走好文化强市之路

作为沿渤海、环京津重点城市和旅游避暑胜地,与省内其他各市乃至全国其他设区市相比,秦皇岛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暑期服务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的发展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特殊的市情,决定秦皇岛不能走传统的、一般化的发展路子,必须突出特色,拓展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省内其他内陆市,又不同于唐山、沧州等沿海城市的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探索出质量效益型、文化生态型的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正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建设,努力争当河北科学发展排头兵和展示形象重要窗口,着力打造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

()确定“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大格局

文化是灵魂、是秦皇岛的最终竞争力,旅游是支柱、是秦皇岛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是基石、是秦皇岛的永恒竞争力。只有旅游、文化和生态结合起来,构建融合发展大格局,才能巩固和放大秦皇岛的比较优势。

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文化旅游发展也很重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重要。秦皇岛是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必须走旅游、文化和生态融合发展的路子。

目前,秦皇岛市文化与旅游生态共荣共生、互动互融的发展格局成效初显。旅游方面,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72.8亿元,荣获全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文化方面,两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该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也是全省唯一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生态方面,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增绿地面积82.9万平方米、造林面积1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98%,位居全省前列。

()建设“文化强市”的着力点,打好“三张牌”

一是“核心牌”。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两年来,成立了全省首个“道德模范关爱基金”和“志愿服务基金会”,荣获中国首座最具爱心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做法得到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一些主题活动在全国叫响。

二是“惠民牌”。就是坚持文化惠民,统筹城乡发展。把文化设施建设向基础倾斜、向基层延伸,用心构建“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区电影院线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河北省文化发展“五个一”工程组织奖。

三是“产业牌”。就是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狠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11年完成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9.2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34.4%,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点。

()推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强市

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化”上,秦皇岛市提出文化强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建设文化强市,二是靠文化促进强市建设。

文化发展必须走融合的路子。首先,文化建设要与旅游和生态建设相融合,用文化擦亮旅游品牌,用文化提升生态水平;其次,文化建设要与促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相融合,把文化做成经济,把经济做成文化;第三,文化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要让城市发展处处能够体现文化;第四,文化建设要与加强社会管理相融合。四个融合充分发挥到根和魂的作用,做到以文“化”游,以文“化”产,以文“化”城,以文“化”人。把文化发展落实到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上,落实到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上,落实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上,让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体现文化,让市民的一言一行和举手投足间处处都体现出文明。

文化改革永无止境。目前,全市正在加快构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大格局,推动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建设文化强市向靠文化实现强市转变,由旅游产业向全产业融合旅游转变,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秦皇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让文化更多惠及民生,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