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辽鲁港口谈渔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来源:邬永昌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5:19 

5月17日由普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赖存平任团长的普陀海洋文化研究会港口文化考察团一行11人,对辽、鲁两省的大连、青岛诸港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辽鲁两省的港口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非常鲜明,前景广阔。通过考察,大家对省、市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增强了对普陀海洋文化研究的信心,同时也看到了两地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一、辽鲁港是尽显海洋特征的古港

辽宁的大连和山东青岛诸港是被称为"北方明珠"的港口城市。追朔历史,这些濒临黄海和渤海的北方城市都有深厚的渊源。该地区的人类社会至少有2万多年的历史,战国至秦汉时期均已设立了建置。秦始皇的东巡,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宋元以后逐步发展为通商口岸和海防要地。明清时期,朝廷均在该地驻兵设衙,经济日趋繁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清末的洋务派领袖、直隶总督李鸿章就是以威海卫和旅顺口为基地,办起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北洋海军。以旅顺为舰船修理之地,修筑了大船坞、鱼雷修造厂等大型工厂。以威海刘公岛为舰队驻泊补给之所,海军提督驻节之处。并在日岛、威海卫南北两岸等地修筑了大批海岸炮台、陆路炮台、水雷营军事设施。北洋舰队的航迹,曾到过俄国海参崴,日本长崎、佐世保,韩国釜山、仁川,南洋菲律宾、马来西亚槟榔屿,甚至远达印度洋边缘,每到一地,都令当地华人振奋不已。

十九世纪后期,辽鲁港就成为列强争相侵略的对象。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军舰便窜入胶东沿海,在青岛等一些海口搜集情报,窥测形势,并寻机明易货物,暗销鸦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大连地区都是主要战场。并先后被俄、日帝国主义占据近五十年。特别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在山东沿海各地大加骚扰,1895年偷袭威海卫港,致使清朝北洋海军舰队全军覆灭。战后日军盘踞威海卫长达了3年之久。短短的半个世纪,青岛、大连诸港遭德、日、俄等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城市的发展也留下了明晰的殖民地痕迹。

近现代的青岛、大连诸港,也是文化的荟萃之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一大批文化名人名士云集青岛、大连,也为该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在对众多文化遗产的考察中,使我们明显的感到,深厚的港口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连的旅顺博物馆、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水师营会见所、大连湾炮台等遗存,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青岛的龙山文化遗址、太清宫、天后宫,蓬莱的水城等都使其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辽鲁港口之美,更美在其飞速的发展和辉煌的未来。具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连、青岛、威海诸港城市,一个大辽鲁港的宏伟蓝图已展现在人们面前。特别是青岛、大连等地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保税区的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高科技工业园的兴建,以及空港的扩建、海港的完善、高速公路的通车、跨海大桥的构想,一举把这些沿海工业城市推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在大连,50多个广场象跳动的音符,闪烁在城市的马路边。颇具国际特色的罗马柱式、欧洲圆穹式、日本别墅式、中国古典式的建筑随处可见。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该市又及时确定了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繁荣学术和文艺,加大对文化事业和公共教育的投入,整理和挖掘优秀文化遗产等。又如青岛,昔日荒草遍野的东部,百余座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昭示着青岛这座沿海城市无穷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这次考察最令人感觉明显的是,这些港口城市的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为保护利用港口历史文化资源所做出的种种不懈努力。要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

二、普陀,拥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文化资源

南有明代贸易古港双屿港,北有被誉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港,依托"两港"崛起的普陀港,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普陀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继站。普陀不但拥有众多不冻不淤的深水港湾,而且拥有佛教名山普陀山和由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普陀百景"。历史上的普陀曾有过辉煌的港口发展时期,它是南方航路与朝鲜、日本往来的必经之地。目前,根据境内发现的数十处"海丝"文化遗存,充分证实了普陀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海上丝路考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普陀在东亚文化圈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一步确认了普陀在东亚海上丝路中的特殊地位。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活跃于海上。春秋战国时,普陀成为当时徐国驻军的主要港口之一。从二千多年前秦汉时期进行的方士求仙,到明代以来跻身中国著名外贸港口之列,直至当代正在建设的"东方渔都",这些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据文献记载,中韩著名的海上贸易家张友信、张保皋等都在普陀留下传奇的足迹。著名高僧鉴真大师、慧锷大和尚、一山一宁、南浦绍明等无论从东渡弘法还是入浙求法都是从普陀港或起航或登岸。徐競奉使高丽,更是在沈家门祭海开洋。明初以来,普陀港的军事设施也得到了不断加强,主要港口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在沈家门等地建起了水寨、巡检司、关隘、烽火台,在水师基地的石牛港建起了饮泉楼、铸剑池及水军兵营。境内汛期驻守备倭兵船200余艘,水军3000余名。在明朝初中期200多年时间里就把普陀港打造成海防军事要塞。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曾在此操练水师,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普陀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围绕着临港工业建设,船舶修造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后势强劲。全区现有船舶修造企业50余家,船坞总容量150余万吨。随着中远船务、万邦永跃、欧华造船、鑫亚船舶等一批大型船舶修造企业的相继投产,普陀已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海洋经济还拉动着普陀的旅游产业、房地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一路快速向前。在临港产业区,众多先进制造企业也纷纷在此"安营扎寨"。目前,总占地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的海洋生物园区、工业开发区、国际水产城等正成为普陀海洋产业的重要支柱。

浩淼神秘的大海更拥有无限的旅游资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期间,闻名全国的十里渔港和沈家门海鲜夜排档,成为观海景、尝海鲜、购海货之地。从1999年始创每年都要在朱家尖举办的国际沙雕节,其历届展示的和平、友谊、奇观、至爱等海洋文化主题鲜明,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以金庸武侠文化与桃花岛侠侣爱情为主题的桃花岛旅游业受到各方旅客的热捧。漫步东港麒麟前哨,尽睹莲洋午渡、海天佛国的风采;驻足东港的海堤,可遥看跨海大桥的雄姿;迎着徐徐海风,在全国第一座海岛影视城可聆听金庸先生所著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故事。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全区一批环保基础设施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向大海要资源要财富,海洋经济成为普陀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后劲所在。"十一五"期间,普陀将着眼海洋发展战略与接轨"登陆"发展需要,依托深水良港、航空港与中国第一渔港,全力打造航运中心功能区,发展海洋事业与海洋产业;建设现代装备临港工业基地与融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家园,建设富有海洋经济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海港新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渔都的保护和发展不仅限于渔港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更应是籍以传承港城历史文脉,弘扬渔都地域文化精神,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渔都的开发不仅是引领和带动舟山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更是浙东地区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解读渔港历史文化资源的几点启示

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事实上早已开展,但对渔港历史文化资源探讨还不够深入。在发展文化经济中,渔港历史文化资源有其独特优势,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渔港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是新世纪的大项目,对建设现代化的海港新城也是重要环节。

--保护弘扬渔港历史文化,是普陀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应该说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而且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显然是普陀被誉为"东方渔都"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渔港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渔港的一块砖、一个码头、一堆石头、一幢古建筑,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渔都港城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生活的隐秘,是可能摸到的消逝了的事实。保护渔港历史的持续性,保留经过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历史文物,是不可多得的渔港记忆,是我区文化升位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它给渔港积淀的文化含量是任何高楼大厦不能代替的。
为了在对外开放大潮中占有主动,唱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好戏,应该积极地把渔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把建设渔港历史文化景点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渔港历史文化的开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确保机构、资金的落实。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这个世界瞩目的文化遗存,而且对丰富普陀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地方特色与美化城市环境等都有重要的作用。渔港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开发,不但能全面了解和总结普陀文化、经济、旅游资源状况,而且也可能发掘出中外交流中发挥作用的资源和资料。同时,在渔港历史文化开发中,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不断揭示渔港历史文化实质,综合利用人文资源,提高渔港历史文化开发品位,进一步充实与丰富海洋文化名城内涵。

--深层次开发渔港历史文化资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三个文明建设之需要。普陀渔港历史文化不但具有内容丰富、兼容并蓄、涉及面广的特点,而且还有文化遗存众多等优势。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满足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游览上,而需从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层次的高雅上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渔港历史文化遗存处处都是"精神食粮"的产地,每一种文化都能成为一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如航海与通商贸易方面的遗迹有历经千年的沈家门古码头,十六世纪对外贸易的双屿港古遗址,因韩商而得名的高丽道头、新罗礁等等。在城市发展与古军事方面的遗存有:商馆、会馆、古寨堡、古烽堠遗址,因明军水师阅兵练武基地而闻名的石牛山饮泉楼遗址等等。宗教与多元文化的史迹有:普济寺、白雀寺、保宁寺、接待寺、慧隆寺、白华庵及天后宫、天主堂等等。外贸产品生产基地更是遍布全区各地。这些渔港文化遗存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基本上保存着历史原貌,具有真实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近年来闻名东南的渔港美食文化、渔民画文化、沙雕文化、佛茶文化等更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这些渔港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充分反映、传播和宣传普陀渔港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广大读者增进对乡土文史的了解,加深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民族豪情,为普陀的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开发渔港历史文化资源,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普陀经济的重要举措。旅游文化业是一项综合连锁效益较大的行业,它直接带动和刺激旅游运输、食品工业、旅游商品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开发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到普陀来洽谈贸易、对促进海岛城市经济结构的外向型转变,提高渔都港城的知名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开发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普陀也有不少地方开动脑筋,做出了不少成绩,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例如"鉴真"号、绿眉毛、"鹿鼎记"、"黄药师"号等仿古帆船的开发,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来普陀一睹"古帆船"的风采。尤其是在2006年11月迎来了瑞典环航访华的"哥德堡"号来沈家门渔港参加国际民间民俗大会闭幕式。这些穿越了一千多年的仿古帆船"鉴真"号、绿眉毛与同样承载着悠悠历史文化的"哥德堡"号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沈家门港亲切会晤,再现了"海上丝路"的宏伟场景,同时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渔都港城。再如沈院、新罗礁纪念碑等建筑的落成,它们以弘扬民族孝文化、广交四海朋友、促进经济交流、重振"海丝之路"为主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将几乎涵盖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港口交通、宗教文化、民间习俗等诸多领域的渔港历史文化进行科学的包装,将这些昭示人类文明的亮点串联起来,将这一具有国际旅游价值的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尽快推向国际市场。根据辽鲁的先进经验,结合普陀实际,对解读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运用渔港优势,怎样丰富普陀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地方特色与美化港城环境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1、纵横对比,找准渔港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位。

研究渔港的历史文化,找准论定"中国渔都"的文化遗产价值,这是海洋文化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文献记载的史料往往是分散的、零碎的、抽象的,因而我们在使用时首先要找准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位,然后把这些史料集中起来,使其全面化、系统化;其次是尽可能地增加资料的可视性,将其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存在。

在挖掘整理渔港历史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广泛猎取横向、纵向的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给"渔都"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准确的定位,以向遗产专家信服地证实"渔都"的遗产价值;而且对一些渔港周边的古遗址、古遗存也要在挖掘考证的基础上进行命名公布。如有的遗迹名称与史实相悖,也要根据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正名,真正做到准确体现每一处遗存的年代、性质,增强遗迹的历史感和明确感,消除对某一文化遗迹模糊不清的感觉。

在纵横对比研究渔港历史的同时,考证认定资料的真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准确、真实的定位,是渔港资源的价值所在,生命所在。文献中记载的资料,应该说大致是真实准确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作者选材的指导思想,一些材料可能欠详尽,欠准确。因而,只有经过纵横对比,认真甄别,才能找准渔港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位,为渔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挖掘研究,力求对渔港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深入挖掘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准确评价渔港资源,这也是海洋文化开发的当务之急。要发挥这些史料的现实作用,必须对现有的渔港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这样的资料才是"活"的资源,才是有用的资料。要做到准确评价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关键要注重资料的科学性,不能有任何夸大不实之辞。因此,渔港历史资料不能顾名思义只收集古代的,还要熟谙近代、当代相关知识,贯通古今,综合分析。有的还要根据现实需要,增加当代的研究成果,给沉睡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资料输入新的活力。如对渔港的司寨、炮台、烽堠、古城等史迹的研究,在旧志上都找不到完整的记述,必须旁征、通读有关专业古籍,请教有关专家学者,才能熟稔情况,写出有份量的材料,才能对渔港历史文化资源作出准确的定性定量评价。

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当地旧志相关记载的基础上,要广泛收集资料,大至二十五史中的重要典籍,细到近代学者关于渔都港城的笔记和研究资料,通过认真收集、疏理,以求资料的全面、完整,即有古代的面貌,又有现实的影响。如关于舟山的造船历史,虽然古人有"越人便于舟"的赞誉以及东晋时孙恩、卢循率领千艘战船在舟山结寨、横行东南沿海的记载,但真正涉及舟山普陀的造船历史资料却很少。又如关于浙商在"渔都港城"从事海外贸易的历史资料,都需要我们通过广收博采来完整她的原来面貌。为此,在对渔港历史文化进行广泛收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的定性定量评价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3、科学规划,尽快制定渔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见。

悠悠千年(也有说600年)的渔港,不但在历史上促进了浙东的经济发展,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渔港开发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形成"渔都港城"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对此,我们需要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携手打造渔都港城的新景观,推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渔港文化精品;开发利用重点历史文化遗址,构筑提升渔都景观形象;建立一个以富有渔都特色,融自然、文化、商贸、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现代滨海休闲旅游文化圈。更为重要的是,科学规划,尽快制定渔港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意见。意见不仅要遵循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的原则,还要体现保护历史建筑、渔港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特色;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注意保留赖以存在的文化内涵。例如:

1)在渔港文化区内,除依法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外,对未划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司寨、古关隘、古烽堠、古饮泉楼等遗址可以进行重修,但切忌大拆大建,要采取重点保护、逐步修复、合理利用的方式,并进行持续定期维护。

2)对现存风格典型,质量较好的渔港历史建筑,可以实行原样、原地保存。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改造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规模较大的修建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经专家评审。从普陀渔港的实际情况看,此类建筑量少,大多为古民居和文物保护单位。

3)对建筑风貌较好,结构完好,但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渔港历史建筑,维修保持其外貌,对建筑内部可以进行装修改造。以便保持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并能传递渔港历史、传统特色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渔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

4)对风貌较差或违章搭建的建筑进行整治,包括拆除、重建、整饬等方式,以达到环境完整性的要求。

5)对渔港的历史街区内,使用性质不合理的建筑,将其功能调整为合乎历史街区保护要求的内容。建筑功能调整为以居住和不污染环境的公共建筑为主,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与"渔都港城"身份相符合,建筑高度、色彩也要控制。原有架空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改掉,路面应保持、恢复渔港的地方特色。

在渔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规划编制中,要特别注意对频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努力实现渔港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保存和利用。再次是既要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渔港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弘扬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有形的遗存和无形的传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渔都港城"的历史文化积淀。

4、立足海岛,努力打造渔都港城最具特色的品牌。

世纪的港口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经营一个渔港成功的关键,在于避免雷同,必须塑造出自己的港城形象。靠什么塑造?靠文化、靠确立科学的战略观。将渔港历史文化的理念融合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形式和发展定位之中。即对渔港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精神动力进行全方位的经营。

渔港之美不仅仅在于外貌,还取决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借鉴于辽鲁港口城市的成功经验,着眼于港城历史和现实文化的基础,坚持求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家论证和广大市民参与的原则,科学的打造出渔都港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如在努力修复水寨、烽堠等历史遗存的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造就现代文明人。加强市民文化意识,文明意识,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又如积极经营好港城空间,使文字、图案、招牌、广告栏以及渔港中的船只等都成为一幅幅亮丽的风景线。再如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重视节庆文化的推介宣传,提高节庆文化的扩张力。商场、宾馆的服务员可以身穿渔都特色的服饰,以特有的礼仪提供服务,以此打造出特有的港城文化氛围。

打造品牌,也要重在于创新。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想进一步提升港城历史文化品位,就要创新。要对渔港历史文化遗迹和节庆主体进行精心策划,要在紧扣时代脉搏上下功夫,不断推出新的历史文化项目,丰富渔都文化内涵,充实现代文化的韵味,突破陈旧的观念,大胆创新,从而把渔都港城打造成为一张难得的历史文化金名片。

总之,保护好渔港历史文化遗产,让她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渔都港城"是我们的品牌和金字招牌,是人类文明重要遗产的组成部分,她不仅属于舟山普陀,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我们将不懈努力,让她成为人类共享的情感寄托,成为保存、延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