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实业论坛在青岛召开 经济转型需蓝色动力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内看,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从国外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困难不少。由此,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为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和新思路,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
1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和青岛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球实业论坛青岛论坛召开,与会嘉宾围绕“经济转型的蓝色动力”这一主题,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思路。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作了主旨演讲。论坛中,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代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以下为观点选登。
以蓝色跨越助推转型升级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李群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无论政府层面、企业层面还是研究机构,都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如能源紧缺,生态容量压缩,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市场扩张速度减缓、技术瓶颈制约不断加大等一系列难题和困难。面对这些发展转型中的压力,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空间、寻找出新的动力。
从青岛的实践中,我们找到的答案,就是海洋。海洋是人类蓝色宝库,而且正成为世界各国开发和竞争的重要舞台。我们所谈到的蓝色经济,既和传统的海洋经济紧密相连,又与传统的海洋经济有所区别。其领域更宽,涵盖了海洋经济、领海经济、涉海经济、海外经济等等。它的层次应当更高,价值取向应当是实现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它的内涵应当更深,应是以创新为引领,陆海发展相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相协调的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理应成为推动青岛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主引擎,理由主要有四个:
一、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资源保障。科学开发利用潜力无穷的海洋生物资源、储量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清洁低碳的海洋动力能源、无穷无尽的海水资源、广阔无垠的海岸带与海洋空间,对于接替和补充日渐枯竭的陆域各类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市场的拓展。蓝色经济具有陆海统筹的联动性和互动性,是海外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渗透衔接的一种开放式经济,它汇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对接世界的信息平台,以全球消费者来构筑销售网络,能够推动我们更好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架起外通世界、内接腹地的开放性经济的蓝色走廊。
三、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科技突破。随着蓝色经济发展,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的海洋科技将实现新的突破,海洋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将高效对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撑和人才体系将加快建立。海洋科技这枚最活跃的创新因子将为经济发展释放出更强大活力。
四、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环境改善。蓝色经济,一定要以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把陆域、海域、空域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既可以利用海洋强大自给能力为陆域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又可以通过陆域污染源的治理,保护好海洋环境,构筑起蓝色生态屏障,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
青岛发展蓝色经济具有独到基础和优势。青岛拥有711公里海岸线,49处美丽的天然海湾,69个近海岛屿,12000平方公里近海海域,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青岛港拥有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港区,未来将突破7亿吨吞吐能力,甚至达到8亿吨,将成为世界一流大港。青岛在海洋科研方面实力雄厚,承担着国家50%以上的海洋科研项目,涉海两院院士70%在青岛工作和生活。基于这些优势,我们将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实施蓝色引领、实现蓝色跨越作为青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主导战略,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去年,青岛海洋经济实现了660亿元的增加值,增长速度20%,今年,在经济困难情况下,海洋经济继续逆势上扬,前三季度达到了19%的增长,蓝色经济已成为推动青岛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继续坚持创新主导,着力建设和打造蓝色硅谷,引进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千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助推蓝色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将坚持开放引领,按照全域统筹、陆海统筹思想,积极搭建起高端开放载体,规划建设好西海岸经济新区和红岛经济区,打造中德生态园、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一些重点海洋经济的发展板块,促进产业的聚集、功能的集成和资源的集约,推动蓝色经济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合理有序发展。我们将坚持产业带动,突出蓝色,突出高端,突出新兴这个发展方向,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建链条完整、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努力开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一条新路,开启走向远海、走向深海、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蓝色硅谷重点发展三大板块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广正
我对蓝色经济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空间和资源这两个词。经济转型需要回旋的空间,在原有空间的约束下转不了;经济转型还需要新资源的注入,在原有资源的约束下变不了。蓝色经济为转型提供了超大尺度的回旋空间,提供了超大规模的全新的资源。
青岛的蓝色经济,从增量上看,是打造了蓝色硅谷。蓝色硅谷这个概念,已经写到了正式的国家文件里面。有三个板块的内容:研发、孵化和产业。首先是研发。我们以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为龙头,再加上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家顶尖级的海洋科研院所为主体,集聚起来,形成一个研发的高端集群,同时,我们吸引国外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一些海洋科研机构扎堆蓝色硅谷。这样我们能够出一批世界顶级的海洋科研成果。
第二是孵化。我们有很多成果能够在蓝色硅谷得到孵化,能够出一批科技型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都是以拥有专利为成长前提的。
第三是产业。小企业有可能成长成为大企业,像美国硅谷一样。
这三个板块发展起来,一段时间之后,会形成和现在的传统行业相当的总量。
关于存量的提升,我们现在准备推行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因为传统企业的转型光靠自身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靠外部资源的注入,特别是科技资源、国际资源等的注入。
青岛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是纺织谷。是以原来的纺织企业为基础,和全国最好的纺织院校,和国际最好的纺织研究企业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现在纺织谷的触角已经伸到了海洋领域。原来的纤维多是棉花、木质纤维,他们现在已经把海藻纤维,把甲壳素纤维全部整合到里面。
不管是增量还是存量,最关键的是人才支撑,青岛要利用宜居优势,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各类顶尖级人才来青岛创新创业。通过大力度的政策吸引人才,构筑青岛蓝色高端人才高地,才能够完成经济的蓝色转型。
发展海洋经济关键 在于实现陆海统筹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 范恒山
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在陆域经济日渐向集约效益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发展海洋经济被提升到重要位置,这一趋势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第一,海洋经济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我们国家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大约1/3。海洋有丰富的资源,是众多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本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能够壮大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能够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
第二,发展海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提升的关键在于实现陆海统筹。海洋经济要实现拓展和优化,需要同陆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样,陆域经济要实现科学转型和持续发展,也必须同发展海洋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做强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在于实现或者实行陆海统筹。
第三,依托海陆统筹发展海洋经济要切实把握一些关键环节。这些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海洋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间海洋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大约占10%左右,相对于过去来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基于我们广阔的海域,基于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而言,我们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还比较小,层次还比较低,可以利用的海洋、海域空间还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怎么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核心有两点,第一,一定要基于陆海统筹;第二,一定要围绕海洋产业做强做大,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是落在产业上,有三个关键环节很重要——
第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向海陆纵深挺进和向陆域腹地深入的完备通畅的立体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方面,加强核心技术创新。要通过创新,推进产业拓展、优化和提升,逐渐形成能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能够满足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能够体现低成本和高附加值,能够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三个方面,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核心项目的开发,而核心项目要促进自主产业强壮的良好格局。
此外,还有一个方面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应该特别发挥现有的战略和技术平台的作用,这些战略和技术的平台,包括海洋经济新区、海洋经济合作园区、综合保税区等等,通过这些战略平台,通过实验和探索,使他们成为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优势产业的集聚基地,改革创新的实验基地和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基地。像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就是国家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构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平台,如果把这样的平台建设好了,它的功能是相当大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海洋经济试点的重要平台,而青岛又是这一战略平台的核心区域和主体单元,在近两年的试点过程中,青岛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先行先试的权利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改变单纯依靠陆域资源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实现陆海联动,向海洋要空间、要产业、要效益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应该说为全国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发展海洋经济,应当避免同质竞争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 王殿昌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海洋产业的比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产业占据50%以上,主要体现在海盐和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最近几年,海洋产业的结构在逐步地调整优化,海洋经济总量也在健康快速增长。到了“十一五”期间,我们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迅速,第一产业的分量在急剧下滑,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在迅速提升,现在海洋三个产业的比例是5:48:47。目前,我国推进的海洋经济“3+2”试点,包括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就是要通过他们的经济试点,积累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国家制定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操作依据。
在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各地要根据区位优势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计划,避免各个地区产业的同质化。如果在不同的区域中,一味地追求第一产业的降低,第二三产业的上升,必然在产业布局上发生碰撞,造成恶性竞争。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产业的布局,要有区位优势的特色,要有海洋的特色,要错位发展。
此外,要利用好海洋,应该坚持陆海统筹,要克服重近岸、轻深海,重视资源开发、轻视环境保护等问题。利用海洋资源时,要保持一个健康的海洋,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海洋开发中还应该敬畏海洋,不能忘记保护海洋,为后代留下一片原生态的纯天然的健康的海洋。
海洋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华诗
由于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海洋资源获得的艰巨性,海洋产业和其他产业比起来,更要依靠科技进步。
任何技术发明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工程。工程过程的长短,决定了技术成果成熟和推广的时间。举一个例子,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搞了国内第一个海洋降脂药PSS。当时,在实验室发现了这种具有降脂作用的物质,认为有成药的可能性。但成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技术集成。除了化学技术之外,还需要大量生物学技术。并且,相比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更多,比如资金、场地、人力环境、资源,甚至还包括管理和理念。把这些技术和非技术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大概前后持续了六年时间。事实上,一项科技成果的成熟往往都是这样的,从全世界来看,一个药物成果的成熟应用一般都在10年到15年。
海洋资源是地球上很重要的自然生成物,按属性来分的话,可以分为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海水资源、空间资源和能源五种。目前,利用最好的是空间资源,利用空间资源形成了全球和我国的两大支柱产业,第一是交通运输业,国际上90%的货物运输是通过海上交通完成的。第二是滨海旅游业,全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有40多个,其中沿海的就有30多个。第三是生物资源,90%的生物都是在近海,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形成了全球的现代渔业,这个产业提供给人类20%到30%的动物油。应该说这个产业中,我们国家是走在前列的,我们的养殖业产量占全球70%,我们的渔业位居全球第1位。就矿物资源来说,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化石和油气资源,海洋为全球提供了30%的油气资源,也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他能源的利用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也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
港口发展需有核心竞争力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常德传
当前,全球的港口经济也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全球经济影响,欧债危机日趋严重,美国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中国的经济也非常低迷。另一方面,航运业的错误判断,很多企业过多地投放船舶,船舶的过剩加速了航运业的困难,港口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大气候的影响。
面对困难,按照别人老路子爬行下去,肯定没有出路,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目前,世界航运市场发展的标志,就是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信息化。发展海洋港口经济就要瞄准发展的前沿,具备先进的硬件优势。世界现在有1.8万标箱集装箱船,30万吨矿石船,青岛港都可以接纳,这就是青岛港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港口走出经济寒冬要靠效率。因为,船东很重视港口工作的效率。一条20万吨的矿石船,多停靠一个昼夜的费用就要达到十几万美元,一万多箱的集装箱船,多停靠一个昼夜的费用就是二十几万美元。目前,青岛港两个泊位的吞吐量,相当于世界效率第二位的神户港三个泊位的吞吐量。因此,效率非常关键。
未来,青岛港将在董家口区打造一个新的青岛港,建设第四代港口,打造全球物流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货运信息中心。到2020年,青岛港吞吐量将达到8亿吨,成为世界一流大港强港。
海洋产业, 要力避平推式发展模式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金碚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是在平推式工业化的模式下实现的。所谓平推式工业化,是指在一个比较窄的技术平面上扩大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占领市场,这点中国做得非常好,我们这样走有历史原因,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不能够再延续过去那种平推式的工业化过程。因为,海洋资源是一个比较难以运用的资源,它需要很高的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在发展蓝色经济的时候,应该把着眼点、心力用在科学和技术的实现上,而不是试图在一个产业平面上大量投资,获得大规模收益。如果以这样一种方式发展,最终很可能是像光伏产业一样的结果。因此我强调夯实基础,以实业精神发展蓝色经济。
所谓实业精神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素,第一是脚踏实地。每个产业都有它不同的生命的周期,像海洋经济,可能二十年、三十年的生命周期才能使一项技术成熟,所以搞每一个产业必须是脚踏实地的,不要好高骛远。
第二是科学和技术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科学和技术的运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经过科学的发现,各种各样的实验,工程上可以实现,最后还要产业化,实现科技的过程是漫长的。
最后一个特点,实业家的特点叫做登峰造极。所谓登峰造极,是指占据产业制高点的决心,做行业里最精致、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实业精神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明波
企业在坚持自己的实业发展道路上,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本业的能力,来于他的传统。
发展实业的使命来自于公司的责任感,青岛啤酒是一个一百多年的企业,这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西方对中国封锁时,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当时青岛啤酒的出口就占到我国赚取外汇总量的1%。中国的民族品牌这个责任就落到青岛啤酒身上。
发展实业既要传承实业精神,也要培养公司的实业文化,公司有了自己的文化,其他的诱惑就少了。大家知道,青岛啤酒是德国人1903年在青岛建的,德国公司的实业精神是非常投入,德国啤酒厂的员工做完一天的工作后,要做卫生清洁工作,用刷子刷完下水道以后,还要用鼻子闻有没有味道。
当前,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发展空间越来越被看好。青岛啤酒要借助海洋经济这个东风,第一,把我们的企业更加融入到全球,把我们青岛啤酒这个品牌做成全球数一数二知名品牌。第二,我们要和海洋研究单位加强合作,利用海洋生物提取物做一些有利于健康的,降血脂的、减肥的、补充能量的产品。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