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海洋产业发展谋创新力避"平推模式"
海洋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蓝色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海洋产业,也需有实业精神……1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和青岛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球实业论坛青岛论坛召开,与会嘉宾围绕“经济转型的蓝色动力”这一主题,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思路。
当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日益面对能源短缺、生态容量压缩、人力成本上升、技术瓶颈制约加大等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动力,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
“从青岛的实践来看,这个新空间、新动力就是海洋。”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海洋正成为各国开发和竞争的一个重要舞台,作为符合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一个新的经济业态,发展蓝色经济能够为转型升级带来资源保障、市场拓展、科技突破、环境改善等好处。
李群介绍,当前,青岛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去年,山东省青岛市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660亿元,增长速度达到20%。今年,在经济困难的形势下,海洋经济继续逆势上扬,前三季度增长速度达到19%。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也认为,海洋经济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他说,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很多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本源,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但是,我国海洋经济的规模还比较小、层次还比较低,海域空间、海洋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蓝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面临诸多困难,是一个长期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认为,要把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成各种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创新。管华诗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团队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了降低血脂的物质,这一物质具有成药的可能性,但在实际中将这种物质转化为药品却经历了长达6年的时间。这个过程除了需要集成化学技术、生物学技术,还需要各种非技术因素,包括资金、人力、环境、资源等,甚至包括管理和理念。
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看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很大,但基本是一种平推式的工业化进程。“所谓平推式工业化,是指在一个比较窄的技术平面上,通过扩大投资形成生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金碚认为,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绝不能再采用平推式的模式,这是因为海洋资源是一种比较难利用的资源,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和技术的实现上。
金碚还指出,蓝色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实业精神。所谓实业精神,第一是要脚踏实地;第二是实现科学和技术的应用,要有科研,还要在工程上突破,实现产业化;第三是登峰造极,每个产业都要去占据产业高点,做到附加价值最高。(梁旭日 蒋兴坤 孟佳)(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