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经济开发区在黄蓝"两区"建设中率先崛起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4:04 

1—9月份,滨州经济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

今年以来,滨州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战略机遇,加快率先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产值过千亿、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奋斗目标,立足学先进、树标杆,创精品、争一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项目增投入,抓创新促转型,抓环境促招商,抓民生促和谐,创新实干,拼搏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新跨越。

1-9月份,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8.71亿元,增长18.7%;地方财政收入4.5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72.3亿元,增长2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5.5亿元,增长40%;工业利润4.7亿元,增长25%;工业利税10.6亿元,增长60%。

坚定不移地抓招商上项目,努力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滨州经济开发区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拓展、总体抓提升”的思路,积极探索“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二产向三产延伸”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铝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百亿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北美海棠、鲜切玫瑰、有机蔬菜“三大万亩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全面推进。总投资83亿元的创丰科技、万普海容、锂离子电池等8个项目10月份投产,投资75亿元的汽车铝板、1亿美元的合成燃气罐、6亿元的创丰科技70万吨铝棒等项目近期开工,投资10亿元的居然家居广场、10亿元的远大钢构等项目即将签约,明年工业产值实现翻番。

坚定不移地抓规划快建设,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滨州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提高建设水平,落实土地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开发区。今年先后完成南北街、大尚等11个村100万平米整村搬迁,总投资4亿元的33万平米73栋安置楼紧张施工,其中60栋多层住宅年底前完工,确保拆迁群众回迁过冬。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启动建设四大万人片区,建设连片高层,综合服务配套。狠抓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收回土地11宗、2560亩。“村改居”工作加快推进,64个村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市级验收,36个生态文明村全面整治,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按照高质量、高品位、高起点、精细化的原则,科学调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渤海25路等“十路三桥”工程和汽车总站广场等六大绿化景观工程、30公里的“城市绿道”、40万平米的黄河明珠广场、3.5公里的秦皇河公园一期工程、中海四号星、容纳2000人的明珠影剧院和乒羽馆等即将全面完工,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坚定不移地抓创新激活力,努力在优化创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发展。设立1500万元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向资本市场争资金,向高端人才借智慧,向科技平台要技术。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四个一”工程,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资本对接滨州新兴产业暨首届国际资本走进开发区系列活动,44家国内外投资机构与企业深入对接。积极开展“大学、院士进开发区”活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借助博士后工作站等12家创新平台和3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的创新引领作用,企业创新发展力持续提升。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18名职业经理人,区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万元,115名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踊跃报名,目前正组织面试;同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100名高级技术人员和创意人才,每人补贴2万元,促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定不移地办实事惠民生,努力在发展社会事业上实现新突破

滨州经济开发区坚持经济发展与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让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质、更有自豪感。投资1亿元的3处小学、3处幼儿园建成投用,城区及办事处驻地实现校车全覆盖,外来务工子女全免费。率先实行“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模式,《人民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人民陵园一期工程建成启用,南街等4个村祠堂骨灰集中迁移存放,节约了土地,改善了环境。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实现了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65元。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开展“万人培训工程”,让农民上大学、职工进课堂、教师当学员、干部勤“充电”,已开设40个班、培训8900多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