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海关创地方发展之先 服务黄蓝两大战略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4:17 

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和外需提振乏力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地方外贸进出口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成为各界人士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青岛海关和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东营海关主动作为,创新奉献,以服务黄蓝两大战略为己任,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出色的成绩破解了难题。

2012年前3季度东营市进出口总值为9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这样迅猛的外贸进出口发展态势,不仅在省内独占鳌头,在全国都屈指可数。东营海关将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服务开放型经济作为创先争优的着力点,以一往无前的魄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默默奉献着。

建言献策

做地方经济发展决策的首席智囊

伴随黄蓝两大战略相继出台,东营成为全省唯一整体纳入两大战略的地级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营海关关长张海甫介绍,黄蓝两大战略交会叠加的优势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东营,使东营成为活跃的经济板块和国内外热切关注的投资热土。中海油、大唐电力、中棉集团等大批企业集团、科研团队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交通、华夏、民生、恒丰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落户,为东营外贸长远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开放型经济的日渐成型,也使得经济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尤其是复杂的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给适时作出恰当的决策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年来,东营海关领导班子先后80余次带队深入企业,通过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详细了解企业的需求,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整理汇总,提交到了相关部门。

现在,东营海关每月一期的《统计专报》已经成为东营市几大班子案头必备材料,更是第一时间反映全市外贸进出口运行情况的“权威资料”。专报不仅罗列了全市主要进出口数据走势,更通过对商品、价格、出口国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梳理盘点全市进出口运行情况。东营海关在实时监测全市外贸运行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及时总结归纳制约外贸发展的倾向性问题,做到了月月有重点,并提供详尽的分析报告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与此同时,海关还先后提报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投入、港兴市兴、以港兴市三个提案,所有提案全部被成功采纳,写入了东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东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东营海关提出的“发展港口经济,打造国际物流港,五年再造一个新东营”的建议,被纳入决策,写入了“十二五”规划,成为了东营市的发展目标。由东营海关编制的东营港发展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委、市政府会同有关专家研究论证后,认为详实可行,目前成为东营港改扩建的重要依据。

应该说,东营海关近年来积极融入东营市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潮,不仅交出了助推当地进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的答卷,而且在东营开放型经济的暖流中化作最暖人的东风,吹拂了这片大地上的万物。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举动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东营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已先后十余次对东营海关工作进行批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东营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下发正式文件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授予东营海关“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集体荣誉称号,并授予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11年5月24日,东营市委更是做出了在全市开展向东营海关学习活动的决定。

主动作为

当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东营发展我发展,我为东营做贡献。”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关员都如此表述自己的工作理念,服务地方经济,做企业发展的“修路人”的概念,已经深深融入东营海关人的血脉。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东营海关先后推出了“一线工作法”、“限时工作制”、无障碍通关等便利措施,全天候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争当服务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海关先后多次召开“属地报关”推介会,鼓励东营进出口企业在东营海关办理属地报关手续,解决企业“通关难”问题。采取“属地报关”,企业通关时间可由1—2天缩短为1—2小时,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物流通关成本约170元。在东营海关的积极推介下,东营市企业属地报关比例已达到90%左右,仅此一项就可每年为当地企业节省资金达5000多万元。

转变通关模式带来的是报关单的飞速增长:2010年东营海关审核报关单4.6万票,2011年增长到6万余票,2012年预计突破8万票。在业务量激增、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东营海关深入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大力提倡亲情服务,实行全天候通关服务,保证企业进出口货物及时通关;加强咨询服务,公布通关服务热线,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造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营海关深入辖区考察调研,承诺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东营海关及时推出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八项举措,从降低通关成本、简化通关流程、推广属地报关、支持申请海关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帮助完善东营港区规划、用好海关优惠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倾全力帮扶东营开放型经济止跌回升、逆势上扬。

“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东营海关是这样承诺的,更是这样做的。天圆铜业是东营市一家铜产品加工企业,以废杂铜为进口原料。由于在口岸海关查验时间较长且查验过程中原材料损失严重,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同时因原料无法及时供应影响了正常生产,成为让企业头疼的“老大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东营海关向主管部门汇报协调,最终协助企业设立了直通式海关监管场站,采取直通式海关监管模式。自2011年场站开通运营以来,共验放货物2000余票,集装箱4539标箱,监管货运量达到8万吨,货值5.9亿美元。企业办结通关手续时间缩短一半,年节省通关物流费用3000余万元。2012年6月、7月,又成功协助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申请设立直通监管场站。

他们立足东营外贸长远发展,打造了保税“优势兵团”。在原有盛运、华泰两个公用型保税仓库的基础上,2010年争取特批万通集团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设立100万立方大型液体保税仓库,2011年协助宝港公司在东营港设立100万立方液体监管罐区获得成功。两个项目启用后,全年为企业缓税300多亿元,创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2012年5月,争取东辰集团葡萄酒保税仓库获得批准。该项目将加快全市葡萄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形成葡萄酒产业大市场。

截至目前,东营已形成1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4个海关直通监管场站,5家公用型保税仓库的合理开放格局。鲜亮的军功章上自然少不了进出口企业“贴心人”东营海关人的汗水,东营外贸发展三年来的突出成就,也是对他们劳动的最好报答。

逆向思考

从危机之中找寻生机

2011年,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东营市2季度进口出现大幅下滑,对全市进出口造成较大冲击。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东营海关不等不靠、积极行动,选择占据全市出口份额半壁江山的轮胎行业为重点突破对象,组织召开橡胶轮胎企业现场会,手把手地引导、辅导、指导企业开展加工贸易规避风险、创造利润。在橡胶轮胎行业的带动下,东营市7月份进出口形势即实现好转,8月份进出口总值突破1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最高点,上演了“触底反弹”。

这是东营海关善于逆向思维,善于从危机之中找寻生机的一个经典案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2年6月,在东营市进口放缓的情势下,东营海关组织召开全市20家重点企业,召开了加强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座谈会,向到会企业介绍《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树立“进口与出口同样光荣”、“大进才能大出”的理念,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利率下调等时机,进口高精尖技术、设备及原材料,通过进口带动出口,促进外贸进出口保持强劲势头。政策辅导的效果“立竿见影”,东营市当月实现进口6.1亿美元,同比增长65.4%,为后续推动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东营海关严格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实施转调,取得了重要成果。天信集团是东营市老牌纺织企业,伴随纺织业发展式微企业经营逐渐陷入困境。在东营海关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企业毅然向有色金属产业领域进军,大刀阔斧地进行转调,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利税17亿元,进出口总额11.9亿美元。通过转型升级,企业迎来创新发展的“第二春”。

除此之外,他们还大胆作为,依照国家重点项目实施转调。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大飞机等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帮助项目,在未来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东营海关鼓励辖区进出口企业积极向上述大项目靠拢,拓展市场,争取在国家项目中“分一杯羹”。在东营海关的引导和帮助下,东营进出口企业从转调“门外汉”到转调“成功者”,真真切切地品尝到转方式调结构结出的硕果。

“东营市外贸进出口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东营海关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杰动情地说。东营海关作为东营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融入到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大潮,自觉站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自我加压,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将创先争优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为国把关履职责与服务地方促发展的“双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