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黄两区走基层——"软实力"驱动威海高端崛起
“杨胜利、刘志红、郑树森、邱贵兴、杨宝峰……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全体院士成为威高集团战略产业发展智囊库,定期对威高集团战略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行分析指导。”10月25日,威高集团副总经理苗延国对蓝黄两区走基层采访团的记者说,中国医疗器械和药品领域的20多位院士成为威高集团发展的外脑,推动威高集团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制造商。
借力顶级外脑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威高集团发展的不竭动力。记者了解到,威高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科研和借用“外脑”,建立了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泰山学者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久前,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大学和医院合作建立了20多个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目前,集团拥有300多种自主创新产品,高科技产品达到80%以上,有120多种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00多种高科技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20多个项目列入了国家各种计划项目,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响当当的领军企业。
现代渔业是威海的重要产业,1-9月份,全市共完成水产品产量107.2万吨,实现水产品产值110.5亿元,该产业内科技支撑效应同样不容小视。记者获悉,三两年内,赤山集团的鱿鱼加工系列产品产量将达到25万吨,畅销欧美、日韩市场,位居全球第一,靠的主要是国内鲜有的冷链物流技术;从村企发展起来的鸿洋神集团,到2015年深海鱼油软胶囊系列产品产量将达到60亿粒,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品软胶囊生产企业,其主要支撑是国家“863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掌握了国家标准多烯鱼油及制品的起草与制定权;好当家集团已在50平方公里茫茫大海中搞海洋牧场,发展立体养殖,中短期内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系列化产品生产企业,主要也是手握-21米深海中养殖海参的“独门秘籍”。
“在威海,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几乎都靠着一个或几个科技项目、创新举措、核心技术作支撑。”威海市中韩经济交流中心主任梁建胜告诉记者,这个规律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船舶制造业亦是如此。黄海造船自主研发客滚船综合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二等奖”和“中船总公司科技一等奖”,此技术进一步奠定了黄海造船的实力;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科研项目,自主设计建造的13.98米太阳能房船近期交付使用,成为国内首款真正的全太阳能房船……威海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重点项目办主任宋修骞介绍,威海市整合人才、技术、研发资源,截至目前建立了5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拥有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玻璃钢船艇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依靠雄厚的技术,威海市快速发展造修船及配套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近50家,整船制造能力达400多万载重吨,被誉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
造船业背后有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做先导;庞大的海洋食品加工业背后有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和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做引领;具备世界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业背后有一支中国一流的专家工程师团队做支撑……威海市长张惠表示,科技创新、标准制定、人才建设等“软实力”,驱动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快马加鞭,高端崛起。
■新闻链接:
威海海岸线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威海建设蓝区的主阵地是两区、两中心、一院。两区是指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两中心是指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一院是指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
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目前正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争取开通龙眼港至韩国瑞山市大山港高速客运航线;总投资1.1亿元的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已开工建设。
主导产业围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等重点海洋产业,筛选确定了50个拉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今年市级蓝区重点项目,总投资237.7亿元。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