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现蓝色跨越大型述评:率先科学发展
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而来,席卷全球的创新浪潮让每一座城市都无法偏居一隅。
没有全球化的眼光,不站在国际一流的标准巅峰上衡量自身,不找到自身的禀赋所在优势所在,无论是谁,都将在这一轮竞争中被远远甩在后面。
幸运的是,山东青岛觉醒着。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前所未有的内在冲动。
站在工业总产值1.27万亿元的关口,山东青岛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也是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依靠创新,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城市的发展向创新创业、内生增长型转变,成为这座城市决策者的谋略方向、施政目标。
近几年,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的创新步伐在不断加速,一个又一个创新平台在青岛搭建而成,一项项鼓励创新、吸引人才的政策出台,一批又一批怀揣着创业梦想、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汇聚于此,一项项世界前沿的创新技术在这里着陆。“蓝色硅谷”的建设,引领着青岛构建起新的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大项目不断推进,确保青岛从创新源头上可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千万平米”科技孵化器、“千万平米”人才公寓建设的不断深入,为创新创业营造着良好的环境;创新型企业群的日益壮大,则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创新的活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强调,青岛要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必须坚持把人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科教兴市,着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
青岛,这张崭新、绚丽的创新蓝图,正在被一点点绘就。
当蓝色乐章开始领奏创新组曲
2012年伊始,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下面简称国家实验室)正式向全球招聘实验室主任,青岛,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胸怀,向全世界的顶级人才张开怀抱,发出呼唤:来这里,实现你的梦想!
不再陶醉于自己的“红瓦绿树”,不再沉溺于曾经的“五次浪潮”,借助于“蓝色硅谷”的宏伟框架,立足于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顶级创新平台,青岛已经将自己的目光瞄准世界一流创新城市。
“虽然国家实验室是由青岛的五家单位组建,但我们15个功能实验室却是涵盖了国内所有的海洋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实验室理事长管华诗表示,全球有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分布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青岛的国家实验室是第七大国际海洋科研中心最有力的竞争者。管华诗这样描述国家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前进,再过10到20年,争取在科研水平上进入世界前四。”
创新,就是领先一步。当全国的沿海城市都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纷纷出台自己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之时,青岛已经凭借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已经凭借“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展现出自己在海洋新兴产业上的曼妙身姿,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一代水下焊接与切割、钛合金厚板焊接设备已经进入到量产的最后阶段,这将改变中国海洋焊接材料和设备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在青岛中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海水鱼类胶原蛋白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角膜载体支架在组织工程眼角膜上的成功利用,开创了海洋生物材料应用于人体器官重建领域的先河,人工角膜年底有望进入临床实验……
在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自行研制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刚刚通过了挪威船级社的型式认可,获得了步入全球船舶行业的“世界通行证”……
深海装备制造、海洋监测仪器仪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防腐防污、海洋可再生能源、现代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保护……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催生着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
在蓝色的乐章引领下,青岛已经奏响创新组曲。
当这座城市的创新体系开始全新构建,每一座城市,都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创新路径。因为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创新模式可以复制。
“蓝色硅谷”的打造、一系列前所未有创新举措的问世,不仅为青岛的海洋科研与产业指明了方向,更是为这座城市打开了创新之门。它不仅在改变着企业的生产方式,改变着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更改变着人们的意识,改变着人们对于创新的态度。创新,已经不再仅仅是文件上的字眼、论坛上的主题;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继续大步前进的核心动力。
软控股份,这家曾经的校办小企业,在今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橡机生产商,董事长袁仲雪说:“不断的创新,是我们发展到今天的关键。”
作为青岛新一代创新型企业的代表,软控股份与青岛科技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是成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典范。“我们不仅拆掉了物理上的墙(学校与企业曾经一墙之隔),更拆掉了心理上的墙,企业与高校做到了无缝对接。”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说。
是啊,只有当心理上的墙被拆掉,一个人、一座城市的创新能量才会被最大的激发出来。
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年内要建设“千万平米”科技孵化器。这一大步,再一次颠覆了人们按部就班的发展思路——截止到2011年也不过百万平米左右的科技孵化器。没有创新的气魄,哪里能够完成大踏步的蓝色跨越。
“科技孵化器并不仅仅是盖房子、买设备。”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说,围绕着孵化器的建设,实际是创新体系的重组,从体系规划、政策协调、产业指导、环境建设等方面加速推进青岛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可以说,“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为包括“蓝色硅谷”打造在内的整个创新型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而与这些气势恢宏的孵化器蓝图相比美,青岛在创新体系的政策战略上,更是思路超前、手笔宏大。
8月份,《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工业用地建设孵化器可分割转让经营,并将应用职务发明成果在孵化器进行转化所得的收益,按最低60%、最高95%的比例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
与此同时,一份着力夯实城市创新基石的规划,也以动人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基地建设专项计划,力争到2015年实现“四个翻番”和“两个全覆盖”的目标。即:企业研发中心数量“翻番”,达到700家;研发投入“翻番”,达到200亿元;研发人员“翻番”,达到6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翻番”,达到4000件。研发中心实现对大中型企业的全覆盖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覆盖。
在青岛,以企业为主导,市场运作、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在青岛,以企业为先锋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型科研平台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服务体系;还有大力度的财政投入新机制、高层次人才领军的创新人才体系……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体系型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内在品质。
青岛构建全新创新体系的决心与魄力,再一次被证明。当创新注定成为这座城市的渴望,这是座正在全新谋划未来的城市。这是座更加渴望创新的城市。
而当一道道樊篱被打破,当一条条框框被拆除,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座城市对创新的向往。
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14家,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87.7%和48.2%,12区市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今年以来,先后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这一串串的数字与荣耀,见证着青岛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这份创新增添了无穷的后劲。
早在青岛市的创新城市框架构筑之际,市委市政府早已敏锐意识到,创新除了要有平台,更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只有有了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才能真正带动青岛创新型城市的转型升级。
2012年3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奠基,自此,山东省内三所“985”高校汇聚青岛。山大校长徐显明表示,青岛校区将建成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中心,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居于国内高水平大学前列,某些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此前后,中科院生物与能源过程研究所,中科院光电院、兰化所、软件所、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纷纷落户,中船重工701所、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的引入正加速推进。
这些创新平台的落户,不仅带来了一批科研项目,更是直接带来了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所有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同样是最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聚集地。对此,这座城市的决策者有着清醒的认识。
“433引才工程”、蓝色人才聚集计划、青岛英才计划等一批引智项目已经启动。2011年就引进博士 (正高职称)564人,引进硕士、副高职称或高技能人才4911人,多位高层次专家获得了100万元、50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在2012年,青岛还将引进各类人才12850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人,以及177个创新创业团队。
每一位人才,每一个创新团队的加盟,都会成为这座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撑。
当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创新的隆起就更加艰难。而没有创新、不会创新、无力创新、延迟创新,不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城市,就无法站在高峰,一览众山小。
在华丽转身之后,展开创新双翼的青岛,正在向高峰迈进。(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