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蓝黄”战略叠加西部增长极加速崛起

来源:烟台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6:51 

作为山东烟台市唯一一个“蓝黄”战略叠加的城市,莱州承担着打造烟台蓝色经济西部增长极和融入黄三角“桥头堡”的历史使命。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启动了加快区域科学发展的引擎,让这座海滨小城同时搭上两部“国字号”列车。

深秋时节,记者到莱州采访,深深感受到拥“蓝”连“黄”的莱州,律动着国家战略的强劲脉搏,产业递进的路径清晰有力:“蓝区”统领,“蓝”“黄”结合,经济向蓝色转向,产业向高端转型,发展空间进一步融合拓展,一个不断彰显“科技、环保、生态”特色的烟台蓝色经济西部增长极,正在加速崛起。

发轫“高端”,项目强基产业强势

登上莱州湾畔一座小山,记者看到一幅优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下,远眺渔帆点点,近闻涛声阵阵,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眼前这如画风景,却是一个工业项目———山东黄金高端采选示范园的一部分。在这幅和谐的美景中,一座在建的生产观光两用楼主体工程已近完工,登上楼顶,矿区全貌、金色沙滩尽收眼底。这里,将建成莱州知名的工业旅游景点。

莱州黄金储量丰富,黄金产业一直是传统产业。在人们的印象中,与黄金开采相伴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山东黄金高端采选示范园能将黄金开采做成旅游项目,背后是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的铿锵脚步。

示范园汇集了众多“之最”:国内黄金开采机械化程度最高、亚洲黄金开采单体矿山规模最大、世界海底黄金矿山开采工艺最新。在这里,前沿科技保证高端,尖端技术保证高质,有了高端、高质的产业项目,高效已是必然。项目投产后,生产规模达到10000吨/日以上能力,年产黄金25万两,实现利润10亿元。

莱州的目标还不止如此。他们要借助山东黄金集团350亿元的投资,使9大黄金产业链项目落户莱州,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黄金产业基地,进而实现传统产业向产业高端化、价值链高端化和领军企业高端化的转变。

实践证明,向“产业高端”要现实效益,向“高端产业”要滚动发展,向“产业聚集区”要区域带动,是莱州抢抓“蓝黄战略”叠加实施机遇,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长远之计、治本之策。

以项目强基础,以产业强优势。目前,莱州投资过千万元项目达到187个,过亿元项目达到96个,这些突破拉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又促进了临港临电产业组团、黄金海岸旅游度假组团、阳光海湾新城和高端产业组团、海洋文化产业组团、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组团等“五大组团”的发展,放大产业聚集效应,黄金、机电、建材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加速培育,成为建设“蓝黄”两区的重要支撑点,再造转型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支撑

“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是莱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机遇。

机遇,是一种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但机遇只是一个“外因”,创造了一种可能性,能否由可能变为现实,根本还在内因。发挥好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产业振兴升级的出路,区域竞争制胜的根本。

登海种业,第16试验场,一项全国早熟玉米高产纪录在这里诞生———10月7日,“登海618”通过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为1105.10公斤。

“登海种业的玉米育种工作也与时俱进,玉米的生长、结穗到收割全过程,都有卫星监控,为科研团队提供详实的数据参考。”莱州农科院院长王继明告诉记者。试验场内,玉米颗粒饱满、茎杆挺拔、长势良好,从“掖单2号”到“登海618”各个时期的良种试验田一字排开。虽然两块试验田的距离只有20多米,但李登海却为此奋斗了40年。多年来,李登海带领科研团队连续进行玉米高产栽培科研攻关,七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亩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农业是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蓝黄战略”顺利实施的作用不可低估。莱州因势利导,规划建设中国(莱州)种业硅谷,使莱州种业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创新。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一项科研成果使一个车间的石斑鱼苗年产量达到全国石斑鱼苗年产量的二十年总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评价此为“一场水产科研界的盛事”;莱州黄金产业在国内首家采用的置换与碳吸附解吸电解工艺,不仅可以从金精矿中回收利用金、银、铜,还可生产硫酸、复合肥;莱州亚通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则与清华大学联手,用了3年的时间,成功研发了新型产品,改变了“我国的矿山机械80%依靠进口,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的局面……科技创新,已成为莱州实施“蓝黄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支撑。

成绩面前,莱州并没有放慢科技创新的步伐。下一步还将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动力,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全市农业国家级标准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研发机构达到34处;突出工业科技创新,每年设立2000万元工业创新鼓励基金,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146个工业技改项目已完成技改投资70亿元,3个项目列入省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项目计划,1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和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高效生态”成“蓝黄”共同追求

“蓝色加黄色等于绿色”,这是一个常识。在莱州的版图上,“蓝”与“黄”的深度融合之后,应运而生便是“生态之绿”。

10月12日,记者在华电国际莱州电厂看到了蔚为壮观的循环经济“互联网”。

华电国际莱州电厂,是全省首个以百万千瓦机组起步的电厂项目,也是国内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单机装机容量是亚洲第一,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年发电量120亿千瓦,将于近期并网发电。然而,如此规模的电厂厂区内,非但看不到煤堆、灰尘,而且处处是绿地、喷泉,像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幽静花园。

“电厂采用圆形封闭煤场,实现‘零污染、零损耗’,高效静电除尘效率达99.85%,脱硫效率达95%,灰渣及脱硫石膏全部实现综合利用,厂内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面对记者的不解,电厂总经理董凤亮说。

然而,他们并没有止步“零排放”。在这个火电厂里,还有一个“水电站”,投资近两千万元将机组循环水排水口改为水轮发电机房,安装两台800千瓦小型水轮发电机,依靠排水带动水轮机发电,属于主发电机组尾能利用项目。“每年可发电800多万度,供1600台办公空调同时运行,节约标煤2400吨。”董凤亮说,“电厂还将采用海水淡化技术供水,不占用任何淡水资源,还能年淡化海水2万吨。”

无论是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蓝色战略”,还是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黄色战略”,两大区域发展战略,都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专家表示,“蓝黄战略”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一点,莱州做到了。

“‘蓝黄’战略的共同特征是高效生态、新兴高端、海陆一体。其中,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对传统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将大力推进资源节约、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可循环发展产业。”莱州市副市长周涛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时下,高效生态已融入莱州社会的细微之处。在莱州土山镇,记者看到一座座银白色风机高耸长堤,绵延数十里,蓝天白云,清风习习,数不清的风叶徐徐转动,宛若置身画境。如今莱州五大风电项目已全部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累计上网发电量10亿千瓦时,占全省风电的二分之一。今年,莱州还将启动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项目。

莱州湾畔,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当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蓝”,邂逅了“高效生态经济”的“黄”,必将演绎出更多的别样精彩。“作为烟台唯一的蓝黄战略重叠区,莱州将在‘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战略格局中,全力打造西部增长极,建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坚强桥头堡。”畅想未来,莱州市委主要领导激情满怀,信心满满。(刘新国 潘书民 姜建彬)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