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流让海南省渔业资源量明显增加
记者 侯小健 通讯员 邓韶勇
今天,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技术部门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在澄迈县金江镇南渡江水域投放鳙鱼、鲢鱼、草鱼等380万尾,鱼儿畅快游入江河繁衍生息。此前,该厅于今年7月底在海口市美兰区东寨港水域投放斑节对虾苗1000万尾,紫红笛鲷苗20万尾,青石斑鱼苗1万尾。
海南省通过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目的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增殖、保护和恢复我省近海及江河渔业资源。据统计,10年来我省每年均组织开展大型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投放虾苗15023.9万尾、海水鱼苗864.9万尾、淡水鱼苗2180.9万尾、扇贝鲍鱼苗等95万粒,放流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白蝶贝30万只。
以捕鱼为生的海南省部分渔民感叹,目前捕鱼难了,渔业资源呈衰退之势,有时只能抓些小鱼小虾,捕捞效益下降。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陈积明分析称,目前海南省渔船大部分为小船,多集中在“家门口”(近海)作业,渔场拥挤不堪。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海南省近海捕捞量已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的有效之举,能进一步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陈积明说。增殖放流,就是将优良的经济鱼类、贝类、虾类等苗种,投放于适当的海域,增加水域中优良品种的生存基数,恢复和增加鱼类种群规模,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对部分区域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渔业增殖放流生态效果明显,放流品种在放流区域资源量明显增加,鱼类种群结构和渔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原先日渐消失的斑节对虾、红鳍笛鲷、金鲳鱼等渔汛在近海海域重新形成,各放流品种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15,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悉,海南省在三亚近海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和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后,捕捞产量较投礁前增加5倍以上,鱼类品种从原来的10多种增至50多种,开始有大的鱼群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