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四个支撑”助推高质高效发展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9:17 

今年以来,潍坊市紧紧围绕科技、质量、金融、人才等关键支撑要素,加速吸纳聚集,全面创新强化,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把科技支撑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突出抓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重点实验室14家,均居全省第2位。12家省级开发区全部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创建国家级3家、省级4家,孵化面积3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余家。二是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与省科技厅签订了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科院、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中美动漫产业等4个合作研究中心获批省级中心,建成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4家、院士工作站20家,均列全省第2位。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截至目前,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128项,争取资金1.56亿元,项目、资金数量居全省首位;申请专利6285件,增长45.6%,分列全省第3位和第2位。四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4家,居全省第2位。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4家,居全省首位。建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6家。今年上半年,这个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超过30%,占工业投资的60%;产值达到1303.4亿元,占比达到26.77%,比年初提高1.84个百分点,其中IT产业主营收入和利润均增长55%以上。

——质量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把质量支撑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工作重点,突出抓了品牌、标准化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2.3万件、中国驰名商标79件、省著名商标355件、中国名牌产品31个、山东名牌产品25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省长质量奖6个,总量均在全省前三位之内。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项,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42项、行业标准38项,制定联盟标准8项,均居全省前列,有1088家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建成国家质检中心1个、省质检中心6个、在建8个,占全省的近1/6,具有潍坊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有5个县市创建为省级以上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金融支撑作用得到强化。坚持把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根本性保障,顺应信贷政策导向,有效配置资源,加大科学投入。一是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176家,5家农合机构改制为农商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分别达到5家、45家和57家,均居全省前列。二是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8月末,全市新增信用总量1572.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486.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03.6亿元、贷款余额3355.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54.7亿元和353.9亿元,分列全省第4位和第3位。三是直接融资力度加大。全市上市公司达到35家、股票39只,累计融资505亿元,其中今年融资30亿元;发行中期票据融资、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票据22亿元,其他12亿元正在积极推进。四是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发挥信贷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放大作用,引领和带动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蓝黄“两区”和民生建设领域,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截至8月末,全社会完成投资1797亿元,增长22.4%。

——人才支撑坚强有力。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和加快转调创最关键的支撑,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潍坊人才工作品牌。一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市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4万人,其中博士675人。有251人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列全省第3位;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与青岛并列全省首位;22人入选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列全省第4位。二是人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在20岁到59岁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25%,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9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28人,均居全省前列。三是技能实用人才开发成效明显。全市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4.3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8.7%。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始启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