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鱼儿营造美好家园-山东渔业资源修复建设记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9:36 

自2005年起,我省启动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对渔业资源进行全面修复,掀起了渔业产业的第三次革命。2011年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被农业部评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先进单位”。

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的起始阶段,重点扶持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深水网箱推广。2005年以来,我省已累计投入修复资金18.56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7.81亿元。

增殖放流是渔业资源修复的核心,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省自1984年以来持续开展增殖放流近30年,由于投资少、基础好、效益高、见效快,深受广大渔民群众的欢迎。目前,我省放流品种已达30余个,增殖水域遍布整个山东沿海及内陆湖区、大中型水库和湿地保护区。8年来,全省各级累计投入放流资金7.1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4.1亿元,增殖各类水产苗种235亿单位,是之前二十年放流总量的1.2倍。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域荒漠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的带动引导下,全省人工鱼礁建设点由2005年的10处发展到目前的150余处,礁体总规模800万空方,是2005年礁体规模的30倍,用海面积达1.3万公顷。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持的61处人工鱼礁(含海洋牧场)项目共投资8.88亿元,其中财政扶持2.46亿元,企业自筹6.42亿元,累计投放礁体350万空方,建成礁区2936公顷。目前,人工鱼礁建设已经成为我省新兴的渔业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全省已建立了24处国家级、42处省级渔业生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重要水生生物物种50多个,面积达30.8万公顷,占全国保护区总数量的9.5%,是全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

我省持续多年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使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渔业资源修复的生态效益日益凸显。通过增殖放流,我省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补充,对虾、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品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秋汛回捕对虾中增殖对虾占99%以上,2010年秋汛回捕中国对虾3800吨,对虾资源恢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资源量水平;梭子蟹比未修复前增加了47%以上;大量增殖海蜇有效抑制了沙蜇等同生态位低值资源的泛滥,滤食浮游生物减少了赤潮发生频率;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大量投放,改善了湖库水质,起到了“以鱼净水”的作用;底播贝类发挥了生物碳汇功能,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

人工鱼礁建设对渔业生态也起到了很好的养护作用。持续跟踪调查表明,礁区海底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海区生态得到了改善,礁体上藻类、贝类附着明显,礁区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资源量显著增加。例如,高绿礁区渔获物数量和重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0.3倍和4.9倍;威海西港礁区刺参平均密度高达3.47头/m2;日照前三岛礁区大个体黑鲪鱼群和鲈鱼群资源保有量在50吨以上。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则有效保护了海参、对虾、梭子蟹等50多个重要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

渔业资源修复的经济效益尤为突出。目前,回捕增殖资源已成为我省3万艘中小马力渔船秋汛生产的主要门路,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1年我省秋汛累计回捕增殖资源32万吨,实现产值90亿元,投入与产出比达1:16,受益渔民约45万人,人均年增收2600元,单船平均获利1.2万元。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的示范带动下,群众性浅海滩涂增殖渔业蓬勃发展,年均创产值200亿元。省扶持的人工鱼礁区累计捕捞海珍品8400吨,创产值13.9亿元,预计省扶持项目全部达产后,礁区年产值可达5.5亿元。

渔业资源修复带动了海珍品增养殖业、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加工、休闲游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繁荣了渔区经济,密切了政群关系,促进了渔区和谐稳定。每当增殖资源开捕时,许多地方的渔民都燃放鞭炮,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实施“政府播种,渔民受益”的惠渔好政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