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成神与泉州海外交通的关系

来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6:36 

最近查阅史料,发现妈祖之成神,和泉州有极大的关系。没有泉州的海外交通,妈神就没有可能成为伟大的神抵。

(1)《元史》卷十世祖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乙丑(即八月十四日),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此时的局势,南宋张世杰等奉帝*南奔海上,元将张弘范率兵追击。据《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载:"至元十六年正月壬戍,张弘范至崖山。……二月癸末……(陆秀夫)负*投海中。"至此宋亡。元世祖于此时为何以"泉州神女"之名而不以南宋理宗所封"护国肋顺协正嘉应善庆显济妃"之号来封妈祖,又去掉"助顺"改为"明著",并由妃晋为天妃呢?这是有其政治目的,表示元朝不承认南宋的封号,另以"泉州神女"称妈祖,祈求保佑元朝灭宋室于海上。

又乾隆《泉州府志》卷三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一,以领在城之民。县如故(府下设录事司等于现在的市设区,说明城区人口增加及经济发达)。大德元年(1297年)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辖诸州。"此时泉州行政区的地位大大升高。"辖诸州"包括管辖妈祖出生地兴化军在内,则"泉州神女"一词,非同凡响矣。又《续文献通考》至元十五年条亦称妈祖为"泉州神女"。

(2)《湄洲屿志略》卷二祀典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护国明著天妃。诏曰:……腾恭承天庥,奄有四海经,粤若稽古,咸秩无文。惟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濯,应验昭彰。自混一以来。未遑封尔,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封尔为护国明著天妃。"诏书上写明妈祖保护海道,又《元史》卷十一载:"至元十八年九月癸酉,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外贸易止令输税益。"凡在泉州进口已在泉州交纳进出口税的货物,运至国内他处只交行商税而已。此时泉州已等于中国海关的总关,经济地位极大提高了。有趣的是这次册封妈祖的钦差大臣,竟是派蒲寿庚之子,时任市舶主管的蒲师文充任。蒲是阿拉伯人,就是伊斯兰教徒,派一个伊斯兰教徒充当册封道教天妃的钦差,似不相称。如细细一想,派市舶司主官员又属外族的人册封妈祖的,表示这次册封与至元十五年的性质不同。上次元世祖是因海上宫事及政治需要封妈祖的,这次则是从海上交通贸易的经济目的来册封的。所指的"有司奏请"当然指泉州的官方了。

(3)《元史》卷二十,成宗纪载:"大德三年(1299)二月壬申(即二月二十日),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又《湄洲屿志略》卷二祀典称:"成宗大德三年,加封辅圣庇民。诏曰:利涉洪波,显造化难名之德。尊崇懿号,传神明不朽之荣。申锡宠章,禀为殊典,可加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此次册封,《元史》又重提妈祖为"泉州海神",较为至元十五年提的"泉州神女",意义更明确,妈祖不是泉州一般的"神女",而是特定的"海神"。为什么元朝朝廷不称妈祖为"湄洲神女"或"莆田海神",而称为"泉州海神",可见妈祖在元朝的扬名晋爵,都是泉州官方奏荐的成果。宋代以前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赐顺济庙额。"路允迪使高丽没有撰写游记,倒是其随从徐兢著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记述各事。按路允迪为何知道福建有此湄洲之神,不得而知,而徐竞先代为建州人,移居北方,谅能知之。但徐竞在其书中只提到"福州演屿之神"显圣,按《长乐县志》卷八神情祀条的记载,演屿之神是唐代观察使陈岩长子陈延晦,"乾符中黄巢陷闽,神愤唐室衰微。慨然谓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济朝廷之急,死当庙食以慰生人之望。既殁,祀于连江县之演屿。宋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使三韩,涉海遇风涛,赖神以济。归上其状,封协灵惠显侯。赐庙额曰昭利。"除连江演屿外,长乐县十都及方安里均有庙,这位是福州一带的海神。所以,路允迪当时表扬的神祗不止妈祖一位,还有一位演屿之神。其后来宋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以上均录自《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宋代凡水旱盗疫之灾妈祖悉皆显灵,并不局限于航海。妈祖的专职海神地位是元朝封天妃后才正式奠定的。

(4)《湄洲屿志略》卷二称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遣官致祭天下各庙(妈祖庙)。"从是年八月初一祭直沽妈祖庙开始,由北而南,十月二十是祭湄洲庙,十月二十五以祭泉州庙结束,计祭祀十五处妈祖庙。其御祭文随庙而异,皆提其保庇南北漕运之功。今录湄洲庙是妈祖的降生地,当然要崇祀纪念,泉州庙则是妈祖发祥之处,并且功及海外,庇及社稷,更要崇祀纪念。在当时十五所官方承认的天妃宫中,以泉州,湄洲二庙最重要,故祭祀以湄洲庙泉州庙结尾。

"十月二十戊申日,湄洲庙御制文曰:惟乾坤英淑之气,郁积扶舆,以笃生大圣。炳灵于湄洲,为天地广载之恩,为国家弘治平之化。特命巨恭诣溟岛,虔修崇祀,秩视海岳,光扬今古。于戏休哉!"

"十月二十五日癸丑日,泉州庙御制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见蔼天章,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从以上两篇御制文的内容分析比较,同样是一尊妈祖神,元朝皇帝对不同庙宇的同样神象,其评价很不一样。对湄洲庙,皇帝只肯定其地钟灵,因而出生了这位神祗,从宗教意义加以颂扬。对泉州庙则认定其"闽南始发祥"的地位,"海外风涛静"的神力以保护海上交通贸易的畅盛。"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襄",对国计民生江山社稷都需要妈祖的庇佑。从政治经济意义加以表彰。超过了对湄洲庙的宗教颂扬。

中国历朝政府和人民历来例崇敬妈祖,但有不同的角度,第一种是信仰的道教化。宋封妈祖为"神女"、明崇祯帝封"清灵普化慈爱应碧霞元君",清嘉庆皇帝封"天上圣母无极无君"等都属此类。第二种为官爵化,宋高宗封"灵惠夫人",宋光宗进其爵为"灵惠妃",元世祖进封"护国明著天妃",清康熙皇帝封其"天后",都按照朝廷妇女的封爵而封之。第三种是人格化,民国初,北洋政府称她为"孝女",郑贞文《闽贤事略初稿》亦列她为"福建名贤"。最近有人称她为"海峡和平女神"。但任何一种角度都带有"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儒家思想,带有"护国安民,利生化善"政治教育意义,都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

(5)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郑和、张谦等屡次下西洋,是时泉州仍设市舶司(成化间才迁福州),为朝廷指定的使节出入口岸。万历《泉州府志》卷二十四卷载泉州妈祖庙:"永乐五年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又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说:"永乐十三年少监张谦使渤泥,得泉州发自浯江,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同书又转载《隆庆志》说:"永乐五年以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予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罗、爪哇、满加刺等国,率以祈祷告祭为常。"而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卅二人物,妈祖本传亦说:"明永乐间,内官甘泉、郑和有暹罗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同书卷三谓:"天后庙在湄洲屿。……明永乐初封宏仁普济天妃,立庙致祭。凡使海外,率皆致祭。"

有明一代自洪武至成化年间,出使琉球及西洋的使臣,都从泉州港出发,没有从湄洲放洋的,为祈求海途平安,都向妈祖祭告。湄洲宫及泉州官常同时并祭,湄洲是妈祖降生之地,必须尊重。泉州是使节放舟之港,官方指定进行仪礼之处,在官方眼中,二处皆重要,不能偏废。永乐初莆、泉两地都奉旨大修妈祖宫,但泉州宫的堂皇富丽,远过于湄洲,今泉州"天后宫"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泉州当时为国际观瞻所在,不能不有所照顾。例如朱元璋祖籍安徽凤阳,当上明朝皇帝以后,先定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本籍凤阳及京城均建有祖庙,祭祖大曲两处都举行,而北京太庙的建筑规格远过于凤阳。

(6)据《湄洲屿志》卷二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神助提督万正色克敌厦门,钦差礼部员外郎辛保等,斋香帛诏诰加封致祭。制曰:……特封尔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又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御书香帛,到湄庙致祭,特封天后。"又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天后庙则称:"国朝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泉莆的府志均附有祭文,内容完全一样,可见雅虎之祭妈祖,湄洲宫与泉宫并祭,并非只祭湄洲。另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三又说:"康熙十九年舟师南征大捷,提督万正色以妃灵有反风之功,加封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妈祖进封天后的保荐人及年代显然有两种说法:一是康熙十九年由万正色奏,一是康熙二十三年由施琅奏请,按施琅于康熙二十三奏文,也提到万正色"曾题请封",而奏文仍称妈祖为"天妃",看来两人都有保奏,朝廷也都有加封,但正式封天后时间则是康熙二十三年。不论何人奏请,万正色和施琅都是泉州人,万为清朝克服金厦二岛,施攻服台湾。妈祖之位到"天后",皆为泉州人所推荐。

泉州天后宫在清代,和祭孔子、关公一样,列入祀典,泉州知府等奉旨春秋致祭。道光《晋江县志》卷十五祀典志载:"天上圣母之祭……每岁颁行祭费银四两二钱,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铡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礼。祝文:维神菩萨化身,至圣至诚。主宰四渎,统御百灵,海不披波,浪静风平,舟航稳载,悉伏慈仁。奉旨崇祀,永享尝蒸。届兹仲春(秋),敬荐平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府徐汝澜倡捐重修此庙,自撰碑记说:"嘉庆乙亥秋日……相与鸠*庀材,朽者易之,缺者补之。自内至外,治以暨茨,饰以丹*。而殿之在柱并易以石……是役也,经始于乙亥(1815年)冬至,丙子(1816年)仲夏告竣,计縻制钱三百余万。"这次是大规模的修理。

(7)兴化及泉州的妈祖庙的建造年代,兹按其先后列下:

湄洲天后宫,《天后志》称:"仅落落数椽,祈祷无虚日。后有商人三宝捐金创建庙宇。宋仁宗天圣中(1024-1032年),神光屡见,鸠资拓地。"

莆田圣墩天后宫,在莆田城东,建于水宋元祐元年(1086年)。北 莆田白湖天后宫,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

仙游枫亭天后宫,北宋元符初(1098-1100年)建。

莆田天后宫,《重纂福建通志》载:"在城内左厢,号文峰宫。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建。

泉州天后宫,据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引《隆庆泉州府志》载:"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寮当筍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历代遣官斋香诣庙致祭。"

至于全国的妈祖庙,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所列御祭的庙共十五处,北至河北,南止泉州,都是由泉运粮北上的海港所经之处。广东省未有列名。北京之有庙,迟至明永乐十七年91409年)才建造,那已是郑和数次下西洋后之事了。

(8)泉州南门沿江,古无桥。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引《闽书》说:"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余丈,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俗呼新桥。"泉州这个关系海陆交通的大石桥的得名,乃因邻近妈祖庙之故。"顺济"是北宋徽宗最初封妈祖庙的庙额。桥以庙名,可知当时妈祖的声名大著也。同时,泉州奉妃妈祖的"顺济宫",以及以顺济命名的"顺济桥",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南门,据元庄弥邵所撰镇南门碑称:"元世祖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把庙和桥在这个东方大港的入城隘口,无异是把妈祖向世界作最广泛的宣传广告,使妈祖不断扬名。从宣传效果来看,建在泉州南门的顺济庙和桥的作用,远非建在莆田海滨的湄洲顺济庙可以比拟。

纵观上述资料,莆男包括湄洲的妈祖庙时代最早,建于北宋,但都是小型庙宇。次为泉州的妈祖庙,建于南宋,却是官方赞助的大型庙宇,可见泉州庙与湄洲庙的彼此相等地位。

总之,如果妈祖只局限在莆田湄洲显圣,充其量只是一尊局部地区信奉的神祗。妈祖一则因生长于海滨。二则因被引进至当时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三则因经元代朝廷正式确定她是海神,代替南宋法定海神泉州九日山通远王的位置。四则 因随泉漳莆人民的北向海远及侨居南洋,开发台湾,圣迹四播。即如宣和四年(1122年)妈祖的首次受封,也因与海外交通有关系。看待妈祖之成神,如只说是莆田湄洲地灵所钟,故产神灵,而不联系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军事背景来考查,不联系泉州的海外交通史,贸易史、移民史、军事史来研究,只能局限于低层次的神权论,对当前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无补,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无补。

又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七载:"黄岩孙,字景傅,惠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授仙溪尉。兴学校,通水利,建桥梁,修邑志。"部由泉州人主编的南宋仙游县志,对妈祖的身分说她生前是"巫"。《说文》卷五上,巫字的解释为:"视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明南宋莆仙的地方志书认为妈祖当时只是"巫",还没有达到神的地位,以后才逐步成神的。

南宋著名学者莆田人刘克庄对泉州当时海外通商的发达,据《后村大全集》卷一二,有题为《南廊》的诗,作如下描述:"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惟有桐城(即泉州城)南廊外,朝为原宪(孔夫子的穷学生)暮陶朱(大富翁)。"

一位莆田乡曲的"巫",如没有被引进到东方大港经济发达的刺酮港,其知名度是很难提高的。引据莆仙先贤的资料,也可为作旁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