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先行区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0:06 

东营市河口区位于山东省北部,南临黄河,东、北两面环海,总面积2267平方公里,辖4镇2个街道办事处,177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全区拥有未利用地161万亩,原生态湿地135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7万亩、全国最大的天然柽柳林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场和天然芦苇基地,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黄三角开发前沿阵地的河口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重要接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叠加,承担着高点定位、前沿开发的历史重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今年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全力推进和港区城一体发展的顺利实施,作为东营港的腹地支撑区和最强辐射区,河口区坚持以黄蓝经济区开发建设统领全局,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1—8月份,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27%;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2亿元,增长30.4%,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绘就科学发展新蓝图

实施大战略需要高境界的支撑。在推进黄蓝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河口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发挥港口优势,科学规划‘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与东营港的空间布局、产业协作、政策衔接、基础设施对接等重大问题,加快完善提升包括东营港和滨港新城在内的河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电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努力实现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一港”就是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东营港建设,突出液体化工码头特色,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国际物流港”,使之成为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开放的“桥头堡”。“三区”就是按照“三区统筹、错位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和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产业高度集聚的国家级开发区。“一带”就是以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为依托,努力形成推动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隆起带。特别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在河口北部规划建设了180平方公里的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并把其作为“一带”的重要节点,集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生物、新型装备、高端橡塑加工、绿色精细化工等高端产业,目前起步区基础配套全面完成,晨宇机械新型铝合金车轮、戴瑞克新材料等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三线”就是依据旅游规划,围绕黄河故道、神仙沟和滨海长廊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高端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国家AAAA级景区。“一城”就是依托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加快规划建设临海见海、宜居宜业的东港新城,努力打造支撑河口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五大基地”就是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化工基地、黄河三角洲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山东风电产业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农牧渔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石油储备及物流航运基地等五大经济增长板块,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把河口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重要增长极。

在跨越发展中实现率先崛起

突破港口及重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带动辐射黄蓝战略实施的桥头堡。坚持把东营港作为全区开发的重中之重,突出液体化工码头特色,今年重点抓好“一带、一线、两池、十大码头”建设,确保年底前中海油两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等8大业主码头建成投用,使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尽快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开放的“桥头堡”。当前重点做好东营综合保税区的争取工作,进一步增强港口的吸引力,为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奠定基础。同时,加快推进与港口相配套的疏港公路、疏港铁路、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河口段和沿海防潮体系建设,不断放大港口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突破临港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重要增长极。生态化工产业方面,坚持工业优先,大力发展生态化工产业,与中石化合作的2×500万吨炼油项目已开工建设,力争下半年开工建设与中海油合作的500万吨炼油项目,并按照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要求,大力发展下游项目,推动油盐化工一体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化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突出石油装备、海洋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个重点,培育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特别以打造集风场开发、风电装备制造于一体的风电产业链为重点,加快推进华锐风电(601558)机组二期以及国华、华能和新天远景等风电项目,积极引进发展叶片、塔架等风电关联项目,努力打造山东风电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投资8亿元的海螺集团年产12万吨新型节能型材项目、投资12亿元的山东晨宇年产500万套新型铝制车轮项目、投资22.1亿元的山东金信年产20万吨无氧铜材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远见风能计划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江苏海峰集团计划投资2亿元的风机机仓罩、兴化鑫云计划投资9亿元的5万吨/年不锈钢中板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有望近期落户动工。仓储物流方面,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着力规划建设一批仓储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泰富石化、富海物流以及中海油、万通、宝港等仓储物流项目,切实抓好中海油1500万吨原油上岸项目;积极协助中海油油库区申报保税库区,加快推进东营港保税港区争取工作,努力打造国家级石油储备及物流航运基地。成功举办了山东东营第四届油品贸易洽谈会,活动期间共达成油品供销协议57项,成交金额160亿元;山东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启动运行,已入驻石化企业57家,集仓储、交易、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推进澳亚集团万头奶牛牧场、益生康健海参加工、隆翔海参加工、黄河方舟食品科技园等龙头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一带两园四基地”高效生态农业新格局,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农牧渔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业方面,坚持像抓工业一样抓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围绕黄河故道、神仙沟和滨海长廊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结合15万亩刺槐林恢复工程,加快建设马术俱乐部、温泉度假区、房车营地、湿地高尔夫、湿地迷宫等一批特色高端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国家AAAA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暨第二届全国摄影大展系列活动,活动期间累计接待区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河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期筹备启动实施温泉度假区建设,力争在生态旅游业上实现深度破题。

抓好城乡统筹,突破和谐城乡建设。按照经济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城乡发展新环境,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在城区,围绕“南融、北控、东改、西扩”的总体要求,突出老城区改造提升、湖滨新区开发建设和河口经济开发区扩张规模三大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在镇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努力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特色城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试点强镇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未利用地开发试点、优势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努力把新户镇打造成为滨海生态新型城镇。在农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村庄迁建合并结合起来,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规模、上水平。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继续深化“三网”绿化工程,今年投资1.24亿元实施路域绿化55.69公里、水系绿化12.39公里、沿海防护林绿化8.17公里,建设节点景观9个、“三网”绿化示范区2个。突出抓好以15万亩刺槐林场为核心的生态林场建设,军地联手,合力攻坚,圆满完成了今年2.6万亩的建设任务,其中造林2.4万亩、开发台田2000亩,新植树木158.4万株,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保障改善民生,力促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抓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群众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的同步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1.06亿元实施了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自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由9年扩大到12年。全面推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人均筹资额和人均补偿额均列全市各县区之首。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综合参保率位列全省第一。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城镇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新农合和老年人保障四项政策,并且率先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救助金范围拓展到70周岁以上城镇非离退休人员。高标准建设区级中心敬老幸福园,年内实现对全区五保老人实行区级集中供养,同时兼顾孤儿、残疾人、流浪者等弱势群体,真正实现孤、老、残、弱等群体的综合救助服务。区财政投资300万元,在全市率先为全区农村未安装有线电视的19502户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确保年内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切实抓好以“阳光190”为龙头的社会救助工作,全力办好3612345民生热线,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坚持油地军港联防联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带案下访和定期到基层接访等制度,认真抓好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区域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整合资源打造发展新引擎

深化三大行动,增强发展动力。具体实践中,坚持把“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作为推动河口实现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总抓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对总投资341.4亿元的84项重点项目和民生实事实行集中攻坚,为加快黄蓝经济区开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3月16日,又对山东金信新材料、晨宇铝合金车轮等10个总投资131.6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了集中开工。深入实施“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建好城市,以城带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支撑、提供载体。今年重点抓好总投资26.57亿元的27项城乡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一个中心、两翼推进、组团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把“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作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以“治理作风顽疾、清除发展障碍”为核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效能,着力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积极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把今年作为“招商引资突破年”,采取项目引进与推进全程负责、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年内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争取完成50亿元。1—7月份,全区共引进投产、在建项目71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院士工作站,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农村综合配套、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各项改革,创新融资理念,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增强发展活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为黄蓝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未利用地开发试验区为目标,科学规划和利用好土地资源,高标准推进总面积43.54万亩的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尽快把河口区的未利用地资源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

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坚强堡垒。牢牢把握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干部、考验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引导广大干部到工作一线、项目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按照省、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共选派81名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到基层任职。不断深化“一包三派”活动,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层次,着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努力打造成为全省抓党建促发展的典范。创新开展“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从区直部门和镇街选派664名机关干部深入全区177个行政村,访民情、解民忧,积极推进富民工程,打造一批富民典型,带动实现共同富裕。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慧民使者”行动,建立起区、镇街、培训基地、教学点四级“网格化”培训阵地,举办各类培训班45期,农村党员群众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加强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廉洁勤政的关系,既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又清正廉洁、为民务实,在推动河口跨越发展、率先崛起中积极作为、建功立业。健全完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更好地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积极营造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