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依海而生因海而名 产业强市鼓点铿锵
“坚持产业强市,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新突破。”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奏响了威海产业强市的最强音。按照省党代会“增创六个新优势”的要求,威海市把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明晰“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的战略方向,协调发展三次产业。随着产业强市的铿锵鼓点,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以政策扶持为后盾,以优化环境为载体,威海产业快转深调的广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工业带动创新转型
6月8日,威海成立地级市25年来最为隆重的工业振兴大会召开威海,第一次把工业的带动作用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审视帷幄。
威海市依海而生,因海而名。威海市的决策者在突出海洋经济,积极培植蓝色产业的同时,对发展工业有着清醒的认识:威海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仍是现阶段经济的主体,是强市之基。市委书记孙述涛这样概括:“工业化是富民强市、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必由之路。没有强大的工业,富民强市就是一句空话!”
基于这一认识,威海确定,今后五年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强市的根本动力,把项目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把战略合作作为骨干膨胀的重要突破口,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推动工业总量实现大跨越,骨干企业实现大发展,产业结构实现大提升,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服务观念实现大转变。
“市级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后,对企业的补助标准最高为利息总额的50%。由于受资金限制,我们原打算将技改投入缩减一半,有了这项政策支持,我们将按照原计划大胆引进设备,投资40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信心十足。今年6月,威海市《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像东兴电子这样的优秀企业吃了“定心丸”。
为早日实现“工业倍增计划”,从2012年起,威海设立市级技改专项扶持资金,对威海市区范围内的市级重点技改项目,按设备投入额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无银行贷款的视同贷款)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标准最高为利息总额的50%,市和各区按1比1的比例分担,单个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为300万元。今年,威海市级科技发展与产学研合作创新资金安排4400万元,市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对2013年预计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根据发展快慢、贡献大小给予奖励。
政策给力,东风徐吹。威海骨干企业纷纷强壮筋骨,转型提升,锻造“顶天立地”的能力。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6米举高喷射消防车日前正式下线。此项技术填补了威海市高端举高类消防设备的空白,标志着广泰空港进入了高端消防车的研发领域。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海马地毯持续投入研发资金,在国际航空、船舶用品等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在造船企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中航威海船厂厂区内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威海船厂与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成功联姻,实现了逆势发展。“今年,我们可实现13条船的交接任务,到2015年,威海船厂要创建示范船厂,打造一流企业,实现百亿规模,成为国际一流的船舶制造示范基地。”中航威海船厂负责人说。
威海提出,到2016年,全市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家,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30件以上;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4家,其中过100亿元的7家;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高端装备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四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实现五年翻番的目标。
突破瓶颈借势扬帆
6月29日,威海市中小企业局与威海市商业银行合作推出首支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蓝海一号”,成功为4家中小企业募集资金3000万元。
骨干企业要“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要“铺天盖地”。威海市6月份同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则把政策的阳光投向广大小型微型企业。
着眼于解决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瓶颈融资难问题,威海要求各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商铺经营权质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质押、商业保理、典当等多种方式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在合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小型微型企业可优先予以支持。
在政策层面,2012年度威海市级1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提高对科技型、创新型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比例。执行增值税和营业税最高起征点标准。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与此同时,威海加大增加政府采购计划中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份额,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各部门,要安排不低于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18%的份额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采购。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威海中小企业春风扑面。只有50多人的威海浩然特塑有限公司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项,获得各类专利40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1项。该公司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国内首条千吨级聚砜生产线已建成,打破了欧美的长期垄断,对我国航空航天、汽车、医疗、食品、机械等众多领域的更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属中小企业的威海佰德信新材料有限公司乘势而起,一举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汽车尾气处理技术达到欧以上排放标准的企业,客户覆盖了国内所有合资汽车生产企业,有6成产品销往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
优化环境风清气正
9月5日,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来到威海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和三角集团,征求企业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并现场办公。这是威海市启动“千家企业大走访”活动中的一个镜头。
从8月起,威海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40家企业,分别由市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市区负责人进行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能当场解决的,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统一上报,集中研究限期解决落实。
为配合产业强市战略,威海将“转作风、重规范、提效能”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建设作为贯穿全年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减政放权、减负让利。
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群众和企业需要就是政府施政的第一选择,群众和企业利益就是政府施政的第一考虑,群众和企业满意就是政府施政的第一标准”的核心服务理念,全心全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市经信委实行全员挂牌上岗,出台了“首问负责制”;市商务局实施“重点项目联席推动机制”等提高效能的新措施;市中小企业局推出服务发展20条措施,从融资、创新、扶持、创业服务和市场开拓等五个方面力推小微企业聚集发展;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了“只要企业和经营者需要,免费上门服务”承诺……
针对一些部门存在的工作全靠经验、“差不离儿就行”的思想状态,威海提出“做过的事情有规范、没做过的事情有预案”。本着优化路线、规范程序、顺畅便利的原则,对部门、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再造,既增强执行的刚性,又确保流程运作协调,责任主体明晰,方便服务对象。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今年以来,威海工业生产和效益稳定增长。数据显示,1至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实现利润增长12.7%;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38亿元,同比增长31.6%。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64.9%,有14个项目已完工。重点企业黄海造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2.4%,成山集团利润增长达到了66.9%。
在工业经济的强力带动下,三次产业实现了协调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威海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5亿元,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883元,增长18%。蓝色产业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威海海珍品”的品牌进一步叫响,海洋制造业集聚发展,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正在成为船舶工业的科技创新基地。服务业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规模和层次进一步提升,1至7月份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45.8亿元,同比增长16.9%,服务业到账外资占全市外资总额的38.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7个百分点。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