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力促市容环境整治再上新台阶
自2012年大干300天市容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山东青岛李沧区以构筑“生态李沧、宜居李沧”为目标,实干、苦干加巧干,全力将市容环境整治成果打造成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精品工程。
一、顺应民意,真抓实干,打造“民心”工程
一是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机关干部包挂制度。领导包项目。市容环境各指挥分部各由一名区委常委或副区长任责任人,全面负责行动方案的制定、活动部署、协调调度、督促检查等工作;机关包社区。将区级机关49个机关单位和11个街道,与98个社区形成“一对一”的责任对应关系,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巡查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整治行动快速推进;干部包死角。组织机关干部、社区群众和志愿者每周末开展“洁净李沧”市容环境集中大扫除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了23次,清理卫生死角3738处,清运垃圾1300余吨,进一步增强了“李沧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工作重心下移,开展“一进二帮三提升”活动。全区选派100余名机关干部分成17个工作组进驻社区,采取召开工作例会、谈心谈话、入户走访、重大事项协调报告等方式,听民情,访民意,察民情,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翠湖社区依山而建,高低落差达43.8米,而且土层薄、草地覆盖率低,每到汛期,部分区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冲刷下来的泥土经常会堵住楼道口,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居民改造呼声较大。工作组正视资金缺口较大的难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经多方协调从拆迁改造区域挑选可利用的废弃砖3万余块,改造坡面约1500平方米,少花钱多办事,既实现了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又减少了建筑垃圾的运输,赢得了居民的交口称赞。
三是畅通便民渠道,搭建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设置整治专栏。每日将区政务服务热线、区长信箱、网络舆情、媒体信息等设置市容环境整治专栏,将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纳入城市管理巡查内容,责任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毕,向群众反馈,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注重媒体宣传。通过新闻、报刊、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整治工作的意义,及时报道整治进展和整治成效,征集居民对整治行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舆论监督。对环境“脏、乱、差”问题及时给予曝光,让媒体和市民监督整改,今年以来共解决垃圾积存、路面破损、古力盖缺失等城市管理问题1720余件,使市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获得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为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合乎民情,埋头苦干,打造“民生”工程
一是高起点设计,改建街头乐居公园。李沧区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街头小公园的改造过程中始终把市民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着力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如:君峰路原小西湖环境脏乱、杂草丛生,为满足周边儿童、成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整治中投资约1100万元,规划设计了趣味活动区、儿童攀爬区、林荫漫步道等功能区,增设了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公共厕所、文化凉亭等便民设施。在栽种植物种类的选用方面,既考虑到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又结合街道绿化美化效果,种植玉兰、银杏等景观树200余株,西府海棠等灌木4000余株,地被6500平方米,打造出集休闲、运动、游憩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西山老年主题公园。昔日小水塘转变为街心主题公园,是老百姓看得见、能近距离享受的实惠工程,深受市民好评。
二是高水准规划,打造绿色生态城区。为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水平,在绿化设计上求新,在质量上求精,形成层次分明、季节变化明显、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如:李村河上游二期工程采用公园结合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设计理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草地、林地、水系等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恢复动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植物自然修复和水体过滤,每天可以产生大量的再生水,起到了净化水体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河底防渗采用黏土防渗,形成独特的 “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在河道两侧正在建设的 “城市绿道”,不仅有活动广场、健身场地、亲水平台,还有可以同时满足步行和骑车需求的景观长廊。为老百姓提供生态宜居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是高品质建设,推动老楼院全面升级。在楼院整治过程中坚持以居民满意为标准。做到超前规划和设计,坚持高水平、高品位,综合考虑功能定位、区域位置、周边环境等因素,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将老楼院改建成人文和谐新社区。如:邢台路10-18号楼的居民反映,该小区道路破损,路灯、停车位等的硬件设施缺失。整治中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对这些老楼进行了整体规划,重新铺设地砖,粉刷外墙,更换新型报箱、增设信息公示栏。在休闲广场增设文化石、木制座椅。种植了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景观植物,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截至目前已改造完成7个楼院,今年李沧区将投资 9000万元,对区内的畜牧小区等17个楼院的近 600个楼座进行改造,受益居民将达15740户。
三、惠及民生,科学巧干,打造“精品”工程
一是建立城管工作站,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为有效解决无物业小区整治后的规范管理问题,以“立足服务抓管理,抓好管理促服务”为指导思想,在全区除拆迁社区以外的98个社区建立了城管工作站。各街道成立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街道、社区的主要领导分别为街道、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周召开例会,搜集社情民意、讨论工作进度,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部署下步工作;组建由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社区的党员、楼长、居民小组长、社区积极分子和志愿者、专业工作人员构成的物业管理队伍,从事治安巡逻、楼道清理、环境保洁等工作;发动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成立督查队伍,经常性开展督促、检查,形成了“事物联商、工作联动、队伍联建”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做到各方参与、紧密配合,最终实现社区自治式物业管理工作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使市容环境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二是划分卫生责任区,改善城区整体形象。严格落实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的文件要求,各街道均制订了相关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实施方案以及考核奖惩办法;对辖区内各沿街企业商户进行大规模摸排建档,形成“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平台;对所有沿街企业商户采取登门递送的形式,将《李沧区城市管理市容环境卫生承诺书》和《责任区证书》送达商户业主手中,并现场签订,张贴于醒目位置。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横到底,纵到边”,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三是完善督查考核方式,提升市容整治成效。针对市容环境整治“动态性、日常性、反复性”强的特点,不断改进完善督导检查方式,制定了“日查、周检、月考、季评”四位一体的督查考核机制。成立巡查工作小组对整治项目实行每日巡查,通过数字化城管每日收集相关城市动态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整改落实;区各指挥分部每周碰头专题调度,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周六带队实地督导检查,现场落实责任,敲定解决方案和完成时限,切实解决整治难点问题;区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指挥分部每月对责任部门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每月对社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年终评优挂钩,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实到位。(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