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与青岛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3:33 

9月6日,山东威海与青岛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开启了两市在基础设施、旅游会展、新兴产业、市场流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将威海与青岛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半岛一座城”。这句无数人憧憬的美好未来,如今又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的战略合作给我们展开这样一幅图景———你可以在青岛上班,在威海居住生活,每天搭乘城铁高铁上下班,如同穿梭在一座城市……

威青同城,这一愿景正向我们走来。

基础设施

乘城际铁路1.5小时到青岛

日前,双岛湾铁路大桥初步设计方案敲定。这标志着青荣城际铁路威海段建设全面加速。

威青一座城,基础设施是关键。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无疑将架起两市互通交流“高速路”。

“青荣城际铁路是山东省铁路建设的重点工程,这条铁路的建设对进一步完善山东半岛综合交通体系,更大程度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满足旅客运输需求,对推进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副省长张超超这样阐释青荣城际铁路的作用。

确如此言。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加快,半岛城市群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现有铁路通道已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市,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先期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威海与青岛之间的铁路通道由胶济、蓝烟、桃威等铁路构成,技术标准低,运输服务质量不高,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按照规划,青荣城际铁路正线全长299.5公里,在我市境内线路总长65.35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50公里,全线共设13个车站,其中我市设威海北站、威海站、文登东站、荣成站4个站点。整个城际铁路工程计划2014年底完成建设通车。

按照技术设计,威海至青岛只需1.5小时,至济南需3.5小时,至烟台需0.5小时。据预测,青荣城际铁路2014年底完工通车时,将有90对高铁列车自威海站发车通往济南、北京、上海等方向,运行一年后将增为120对列车。

9月8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威海段稳定线路的勘测定界和清点核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威海市境内四个站房的设计方案已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选定,目前已上报铁道部经规院和青荣城铁公司。作为青荣城际铁路的重要节点,双岛湾铁路大桥设计勘探工作全面展开。

“我们正在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力量,加快施工进度,确保2014年底青荣城际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承担双岛湾铁路大桥建设任务的中交三航局青荣城际铁路工程施工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说。

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将打通威海通往青岛的大通道,架起双方交流合作的“高速路”,演绎威海与青岛的“同城效应”。

产业合作

多领域花开正艳

“威海与青岛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增强了我们的投资信心,我们将加快项目进度,争取早日投产。”林乐乾是一名威海籍的青岛企业家。今年7月,他投资上亿元,计划在荣成设立一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林乐乾说,威海和青岛同属半岛城市群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互补性较强,合作前景广阔。特别是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两地企业的交流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我们是一家专业化饲料研制和生产企业,希望在与威海的合作中,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合作共赢。”林乐乾说。

威海“牵手”青岛,拉开了两地产业互补互促发展的新格局,奏响了合作共赢,一体发展的新乐章。与林乐乾一样,不少企业搭上威青新一轮合作的“快铁”,展开洽谈合作,触角延伸至旅游会展、新兴产业、市场流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

日前,威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始“变脸”,整体装修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我们将改变单纯承办会议的格局,将其改造成一处集会议、演艺等多功能的综合体,打造成威海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负责中心运营的青岛时空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威海与青岛地域相近,文化相融,人缘相亲,经济相通,合作发展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很强。特别是随着青荣城际铁路的加快建设,更有助于两市经济的合作。此时进驻威海,恰逢时机。”该负责人说。

9月17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青岛市威海商会秘书处一位林姓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青岛市威海商会去年5月成立,拥有60多个企业会员。“听说威海与青岛进行全面合作,大家都很振奋,投资积极性高涨。”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们组织了30多名青岛企业家来到威海,考察投资,展开对接。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展开,净雅集团、市商业银行等不少企业进军青岛。数字显示,目前,在青威海籍企业家600余人,从事房地产、建筑建材、金融、商贸流通等行业,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

与此同时,威海的“青岛元素”也不断闪现,并越发夺目。青岛港、利群、青岛招行等一批企业在威海投资兴业,孕育出合作共赢的累累硕果。第一届威海青岛啤酒节、2012威海—青岛国际帆船拉力赛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威海与青岛新一轮合作的展开,不仅将促进青威两地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也必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青岛市威海商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科技教育

牵手海大种出“金海带”

时下,已过海带的收获季节。谈起今年的收成,养了一辈子海带的荣成人刘伟民满脸笑容。

“以前养海带每亩收入一两千元,现在能达到五六千元,更没想到的是,这些海带走出了国门,走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刘伟民说。

51岁的刘伟民从年轻时就跟随父辈在海边养殖海带,“女儿上大学、儿子结婚全都是靠我养殖海带卖钱所得,海带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不过,前几年因为品种老化,海带产业陷入了靠天吃饭的怪圈,海带产量下滑严重,价格也一降再降,令老海带养殖户损失惨重。

“这两年情况逐渐好转,全都换了新品种。”刘伟民说,他们现在种植的“爱伦湾”海带,是中国海洋大学与寻山集团联合培育的新品种,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

“我现在养殖的海带根本就不愁销路,直接就有海带加工企业上门来收,企业再生产出海带卷、海带面、海带煎饼、海带水饺等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洲。”刘伟民笑着说,他们现在养的是“金海带”。

记者获悉,今年,寻山集团养殖了“爱伦湾”海带1.3万亩,预计可产海带鲜菜3500吨,盐渍海带12万吨,干品海带1万吨,增加收入4500万元。

科技教育是威海与青岛新的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早在2008年,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纷纷与威海企业展开合作,孕育出一批合作成果。根据双方协议,今后,青岛高校院所将进一步加强与威海高校、企业的合作,为双方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作为养殖户,我们希望威海与青岛两家亲戚越走越近,为我们培育更多的养殖新品种,让我们的钱包更鼓,生活更富。”刘伟民说出了自己的期盼。(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