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威海市将新建300余公里海堤

来源: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3:35 

2012年汛期,台风“达维”“布拉万”“三巴”陆续“借道”山东省威海市,海堤作为沿海防浪潮的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风暴潮中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近日,笔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威海市将规划建设海堤工程封闭圈29个,各设计单元按照20到5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建设海堤总长度313.9公里,沿海区域防风暴潮能力将大大提高。

现状:目前已建海堤234.5公里

9月14日下午,笔者在幸福门广场南侧海边看到,从广场绿化带靠海一侧的十米平台到层层近海台阶,幸福公园这1566米的长堤就是为防风浪而建起的海堤。

据了解,威海市海岸线总长985.9公里,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八分之一。由于地处海滨,尤其是汛期来临时,沿海区域经常遭受风暴潮的袭击。为抵御风暴潮给我市农业生产、水产养殖、旅游及人民生活造成危害,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威海市开始修建海堤。至上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沿海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为保护虾池、鱼池等养殖设施,海堤工程迅速增加。

笔者在荣成市人和镇朱口村看到,海边的大片养殖区外围都用石块铺筑成高出地平线3米高的海堤,呈环形保护在沿海一侧的养殖区。“威海市大部分海堤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自1998年开始,我市有过几次大规模的防潮堤建设,共累计建设防潮堤19.85公里。”市水利局规划建设科工作人员苑敏说。

近几年来,随着沿海经济、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和旅游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防潮堤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沿海海堤234.5公里(含入海河口海堤),防潮闸2座(荣成市小落河、乳山市白沙口),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台风体系。

困扰:抗御风暴潮能力不足

笔者在威海市各处海边看到,不同地方的海堤外观并不完全相同。海滨路附近的海堤堤顶平坦,有着8至10米的平台,随着二级、一级挡浪平台层层降低,海堤底部没入海中。国际海水浴场东侧海边,海堤陡直,如高高的城墙。

对此,苑敏解释道:“公园等海域修建的海堤观赏性较强,纯功能型的海堤外观简单,其坚固性没有区别,堤型和断面等规划根据堤段的具体情况选择。比如小石岛海堤采用的就是扭王字块护坡断面,这种设计可抗击更强烈风暴潮。”

“8月28日台风‘布拉万’过境,受强风浪袭击,威海公园、悦海公园、幸福公园的海堤基床和一级挡浪铺装近700块石板受损。”幸福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海堤在修建以前,都是根据建国以来的观测资料,按照标准进行设计规划。但每年受自然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海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苑敏介绍道,“目前各规划设计单元已建海堤工程总体标准低,只能防御5到10年一遇的潮位,保护范围小,且大部分是1998年以前建设,建设质量无法与现在的水平相比,加之运行多年,老化破损严重,在遇到风暴潮时,难以抵挡风暴潮的袭击。”苑敏说,

未来:再建高标准海堤300余公里

近几年来,风暴潮经常光顾我市沿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完整的防台风体系保护了沿海的城市村庄减少损失。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海堤建设标准,加之各市区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海堤工程的建设年代、建设标准以及结构型式等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完整的防风暴体系,总体抗御风暴潮能力不足。因此,提高沿海地区防风暴潮能力,遏制风暴潮侵袭,建设海堤工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据了解,威海市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海堤工程封闭圈29个,各设计单元按照20到5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设海堤总长度313.9公里,其中新建184.1公里,维修加固129.7公里,建设防潮闸1座,规划防护林1.5公里。“十二五”规划海堤体系工程实施后,可保护36.88万人口、34.10万亩耕地、25.4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47个工矿企业以及9处景区,平均每年直接带来4.5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