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17天仅三天挣到钱 半数渔船都亏本
海货数量少了,但卖给鱼贩子的海货价钱却并未涨高。
(记者 成新蕾 孙晓琳)开海大半月,全市累计出动3000多艘次渔船,结果捕捞回来的六成多是海蜇。9月14日,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开海以来全市海洋捕捞生产情况。截至9月14日,全市累计投入捕捞渔船3627艘,回捕对虾、海蜇、梭子蟹,回捕产量5475吨,海蜇竟然占到67% 。受近海渔业资源锐减、沙蜇旺发、捕捞生产成本上涨特别是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烟台市出海作业渔船产情不理想。
目前,烟台市渔船主要分布在沿岸近海作业,主要渔获物为鲅鱼、鹰爪虾、爬虾、对虾、梭子蟹、海蜇以及小杂鱼等,增产的主要是虾蟹类和海蜇,其中海蜇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7%。莱州湾渔场以梭子蟹、对虾、海蜇等增殖品种为主,以及鲅鱼、海鲫鱼、黄花鱼、牙鲆等其他鱼类。一般平均日产量500~800公斤,平均日收入3000~5000元,其中中国对虾一般单船日产30~80公斤,最高日产量达150公斤;梭子蟹产情也较好,单船一般日产70~100公斤,最高日产量达300公斤。山东南部沿海渔场主要渔获物有鲅鱼、中国对虾、梭子蟹、爬虾、巴蛸等,平均日产量300~500公斤,平均日收入3000~4000元。其中中国对虾一般单船日产量20~40公斤,最高日产量达450公斤;梭子蟹一般日产30~50公斤,最高日产量达160公斤。
而2010年8月20日中国对虾开捕之后,山东半岛南部渔场中国对虾的单船日产量为100公斤,高的有200公斤,最高的达到400公斤。莱州单船平均日产250到300公斤,高的是600公斤,最高的达到2000公斤。
今年渤海渔场共回捕海蜇9003.3吨,同比增长107.9%,创产值11305.3万元,同比增长112.3%。渤海湾小马力渔船除了海蜇收益好于去年外,其他地区小马力渔船产情不理想,目前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约10%到20%。尤其是山东南部沿海,30% 的小马力渔船一直未出海作业,其余70%左右出海渔船的产值到目前为止一般在4~7万元,生产成本在5~6万元,保本微利和亏损渔船基本各占一半。大马力渔船一般产值在15~25万元,成本20万元左右,大部分渔船生产亏损后停产待港。
文/快报记者 孙晓琳 成新蕾 图/快报记者 王杰
“刚买的新网,一网下去就让石头给撕裂了,这才用了一次。”9月17日的东口码头上,渔民丁亮一脸无奈地说。开海时抱怨海“瘦”了的渔民本指望着大海能逐渐“肥”起来,但开海半个多月后,大海仍旧没“肥”,很多渔民捞到的海货也越来越少 ,导致愿意出海的渔民不断减少。目前烟台大型水产市场上外地贩运和养殖的海鲜唱主角,烟台近海的海鲜所占份额很小。
出海17天,仅三天挣到了钱
9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芝罘区东口码头,与以往忙碌的景象不同,由于近日海上风浪较大,渔船大都静静地躲在港口避风。
问及这半个月收获如何 ,“还不够挣油钱”几乎是所有渔民的第一反应。23岁的王双亮是名捕鱼新手,于9月1日开海第一天第一次出海,相比于有着十几年出海经验的丁亮,他这个新手想挣到钱就更难了,“新手就是赔油钱。”王双亮说,从这半个月的行情来看,他只有三天赚到了五六百元,除去油钱后纯利能有三百多元。这已经是最好的时候了,其他几天每天也就只能赚两三百元,正好够油钱。
大船出海,油钱多赚钱更难
“小船都这样,我们大船赔得更多,现在都不敢出去了。”拥有一艘150马力大船的朱秀菊说,今年开海之后她先看了看小船的捕捞情况,经验提醒她,耗油高的大船在没把握的情况下还是少出海为妙,半个月的时间里,朱秀菊家的船出海不过五六次,“这都算是次数多的了,有的船一直停着就没开出去过。出去了就是赔,还不如待在港口,每年也能拿到不少油价补贴。”根据国家每马力一千多元的补贴来算,这些符合补贴条件的一百马力以上的大船就算不出海,每年也能拿到十多万元的补贴钱。
朱秀菊家的船最远能跑出40海里,爬虾、巴蛸等主角今年却被“鱼食”所取代。“鱼食”是一种大约有拇指长短的小鱼,只能用作鱼粉喂鱼。出海一次能打捞到2000多斤的“鱼食”,每斤鱼食的价钱只有5毛,而真正能卖上钱的爬虾、巴蛸等只有几十斤。这些东西总共能卖出2000元,但除去1000元油钱和两名雇工300多元的工钱之后,真正拿到手里的钱只剩下了七八百元。
400斤海货,有300斤是海蜇
码头边上,不少渔民都在赶着补渔网,“刚买的新网,才用了一次就给撕了。”说这话的丁亮是安徽亳州人。说起今年的收成,有着十多年出海经验的丁亮连连摇头:“出海半个多月了,还是什么都捞不着啊!”丁亮说,最近几天的收成甚至还不如刚开海时的光景,那时每天还能卖出七八百元的海货,9月7日前后刮了一次大风,大风没带来多少爬虾、巴蛸这样的“巧货”,反而将沙蜇刮得更多了,一网捞来四百斤的海货里能有三百斤都是沙蛰,最近几天只能挣个四五百元。丁亮指着地上的渔网说:“前天捞上来的爬虾、巴蛸、飞蟹总共就卖了400元,一网下去有一半都是大石头,把我这800元的新网还给撕了。”
“我还算过账了,这半个多月捞来的东西就赚了不到5000元,这一家五口可都得指着这点钱过日子呢。”丁亮说,别看这5000元钱,光油钱就得3000元,剩下的纯利只有2000多元,另外他还承担着每年4000多元的房租,一家老小都靠这条小船过活,“渔民不好干啊!”丁亮叹气道。
海货少了,收购价却没上去
虽说海货数量少了,但卖给鱼贩子的海货价钱却并未涨高。据几位渔民介绍,爬虾、巴蛸还是以每斤8元的价钱卖给鱼贩子,飞蟹个头小,不值钱,价钱为5元一斤。有些鱼贩子的收购价虽有上涨,但也只有爬虾价格上涨了1元,其他海货价钱基本与刚开海时持平 。“油钱高东西又少,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固定的鱼贩子 ,鱼贩子不给我们提价,那也没办法。”一位渔民说。
“几天前还听到爬虾有卖15块一斤和25块两斤的,不过都是大的好的爬虾才这个价。”渔民王光说,但多数渔民对零售捕捞到的海货并不“感冒”,因为只有来码头的市民较多的时候海鲜零卖才会有市场。“海鲜无法长期保鲜,还不如全给了鱼贩子方便。”不少渔民表示。
一家人守着一艘船,还不如去打工
“要是国家把船收了,给点补贴钱让渔民转行,那我肯定立刻转行。”丁亮粗糙的手指灵活地摆弄着梭子,一边补网一边说,在开发区等地方,国家出了相关政策,收了渔民的船,给渔民一笔钱鼓励他们去改行做别的,但是东口一直都还没有这项政策。“真还不如一家人都出去打工去 ,找到个好点的工厂 ,怎么说一个人也能挣来两千块,一家四口人都去打工一个月少说也有七八千块钱,比现在一家人都守着这船吃饭好多了。”
有丁亮这种想法的渔民数量不在少数,姜女士和丈夫杨波也是头一年自己出海,夫妻俩花了7万元钱买了一条新船,却没想到头一年出来就碰上“海里没货”这档事。开海之后挣到的钱刚够油钱,比起两人养殖时每天能赚300元还包住的条件来说,自己出海确实花了不少。
市场上的海货,本地的占两成
17日上午,烟台市区最大的水产品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