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汇聚高技能人才打造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
目前,胶州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450家,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4.8亿元,增长23.7%;实现工业增加值185.9亿元,增长17.8% ,两项增幅均列青岛五市首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凝聚着整个城市人才群体的智慧和努力,得益于胶州市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计划。近年来,胶州市通过本土培养、搭建竞争平台以及发放政府补贴等方式,使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成长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胶州市打造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提供强力支撑。本土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县级市在吸引人才方面缺乏地域优势、缺少有效载体的问题如何解决?“凤凰”引不进来就自己培养,这已成为胶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认识。
胶州市把职业教育培训作为本土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先后实施了电大、职业中专、职工中专、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 “五校合一”工程,高标准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和100多个实训室,并结合全市产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现代焊接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械加工技术和机电技术等40多个专业,建成了一体化的产业化实训基地,每年为该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1000多名。
此外,该市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先后引导职教中心与海尔、北京大学青鸟集团、通用五菱等33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了30多个冠名培养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今年7月份,该市又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签署了高端装备制造研发与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该院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优势,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比武促人才成长
日前,来自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30多名焊工选手齐聚青岛山泰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大比武,经过激烈角逐,参赛选手于海洋拔得头筹,与其他9名焊工一起成为北关首届金牌蓝领。
开展卫生护理、电工、驾驶、汽车修理、通讯和叉车等六大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定期组织师生比武,以及职业技能大赛;依托全市3家省级技术中心、11家青岛市级技术中心,成立由技术能手、高级技师组成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班和生产车间等竞争平台……走进胶州,青岛市级以上、胶州全市、各职业学校、企业内部、热门行业中的技能比赛和比武层出不穷,几乎在每个角落里都在热火朝天地举办。
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竞争平台的搭建,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工人学习技术、勇争一流的热情,检验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效,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在各自生产岗位上成为顶梁柱。
通过岗位练兵选拔出优秀员工,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让技能员工在竞赛中充实技能,服务企业,架起成才的阶梯。胶州优秀技能人才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获得青岛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18个一等奖、41个二等奖、56个三等奖,获奖总数位居青岛市前茅。政府津贴让人才有了归属感
“这个称号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项使命;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在“金牌蓝领”选聘活动上,获奖者自豪地回答。评选出的 “金牌蓝领”除了每月享受300元的政府津贴外,还可以享受外出考察学习、免费查体等待遇。
这只是胶州为高技能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的一个缩影。
通过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激励为主体、社会认可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在制度、政策上为技能人才打造强有力的发展环境,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即为我所用、又为我所有。该市还在每年组织开展的技能大赛中,对前三名分别给予3000、2000、1000元的现金奖励,第一名授予“胶州市工人先锋”荣誉称号,优先推荐为“青岛市工人先锋”和胶州市劳动模范候选人,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未来几年,胶州的高技能人才将随着蓝色经济发展的大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全市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构筑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最强音。(王启超程焕振)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