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外贸企业抢抓蓝色经济机遇 突围有高招
产品附加值低,设计研发能力不足,品牌缺乏……在青岛外贸企业中,这些不足依然存在。
在外需不振、国内人力等成本攀升的当下,这些不足则成为绕不开的坎儿。如何实现自我超越?青岛外贸企业正多措并举,创造性地开辟着新的生存空间。
抢抓蓝色经济新机遇
在采访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虽然外贸环境恶化,但企业寻求突围的态度相当坚决,一个重要原因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承刚说,“十二五”期间,公司将按照“做强藻酸盐产业,夯实行业领军地位;做大海洋生物产业,抢占高端市场;提升糖醇产业,扩大发展优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依托技术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企业实现放量增长和跨越发展。
据介绍,在现有基础上,明月海藻计划投资20亿元,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个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集海洋功能食品配料、海洋药物、海洋化妆品、海洋医用敷料专业化生产于一体的千亩蓝色海洋生物科技集约式发展园区。
“到"十二五"末,整个海藻制品基地将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重点实验室2家,争创国家驰名商标1个,年出口额3亿美元。”胶南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多元化战略做大市场
今年以来,凭借质量过硬的产品和灵活的市场营销,全国小推车领军企业青岛华天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口额7520万美元,同比增长77.2%,远远高于全市出口平均增幅。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随着欧美等经济衰退,市场萎靡,华天公司订单总量急剧下降。在经过缜密、全方位的市场调研后,华天公司果断提出了“保客户、争订单、抓管理、促销售、拓市场”的十五字方针,逆势而动,大打市场攻坚战。
在重点关注欧美市场走向的同时,华天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华天公司充分利用各类招商平台,抢抓出口订单。除了精心准备、积极参加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和其他各类国际、国内展销会外。公司还投入20多万元对公司的网站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改版,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此外,华天公司还进一步加大了在中信保的投保力度,在拓展业务的同时,有效地规避了复杂环境下潜在的贸易风险。
加大研发投入
“目前,公司在手订单足以支撑满负荷生产,今年上半年,公司出口实现了平稳增长。”青岛亨达股份国际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白清明告诉记者,今年制鞋业的形势远比2008年严峻得多,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实属不易。
能安然迈过一道道坎,不但没有伤元气,反而实现快速壮大,这得益于亨达“品牌立企、技术强企”的发展战略。
白清明说,亨达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形成了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一体的研发体系,并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基业长青的长期发展战略,每年以不低于公司收入的6.2%投入研发。
截至目前,亨达共申报获得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等专利技术801项,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45个,168项技术和产品获国家及省市级大奖,专利拥有数量在中国鞋企业界排名第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亨达为代表的即墨制鞋业正在进行一场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革,加快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熟型的产业集群升级。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