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做强海洋特色教育 教授指导海洋课题
拥有海洋科研经费,在海洋实验室里动手实践,接受海洋学博士老师的指导,每周聆听海洋课程和专家报告,青岛39中做强海洋特色教育,新学期伊始让学生感受在中学里上大学海洋课程的乐趣。
虽然刚开学,39中高二海洋班的吴家朋和他的四人小组就开始规划他们的新实验。上学期期末,他们小组从学校获得了有生以来第一笔科研经费——800元,并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海洋实验室进行了 《从贝壳中提取糖蛋白》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我们还有经费,会继续研究。”吴家朋和他的伙伴们很有信心。 39中老师白晓歌博士告诉记者,现在39中学生的海洋研究课题不再拘泥以往查找资料的形式,越来越倾向动手实验类课题。尤其是学校按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专业实验室的标准建成实验室后,更方便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并且,海洋班学生的研究课题更加专业化,他们正在涉猎的《利用海洋细菌降解原油》、《海水化学污染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这两个课题,都是微生物专业及海洋生态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才能开展的课题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曾说过,一些海洋专业学生入学分数很高,但培养潜力不大,因为他们缺乏对海洋的兴趣,缺乏一定的海洋专业基础,更缺乏海洋专业发展的志向,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别说20年,30年也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将海洋人才培养前置,成为39中开展海洋特色教育的初衷。校长白刚勋说,学校抓住国家蓝色经济战略和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之机,借助青岛海洋科研教育的优势,在全市率先开展海洋教育实验,先后制定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以及与之相配的《课程方案》、《三年发展规划》和《海洋科学考察方案》,确立了蓝色海洋教育的育才方向。
如今,39中已初步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了每周一节海洋课程,每月一次海洋实践活动,每学期一项海洋课题研究,每年一次海上科考活动,让海洋研究性学习走近中学生。本学期,学校将在高二每周开设一节海洋拓展型课程,由特聘专家和本校教师授课,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文化六门绝对专业的“海”字号课程让学生选修。与此同时,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联合举办的海上科考实践活动、与“蛟龙号”勇士面对面、参加“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凯旋欢迎仪式等都有39中学生的身影。学校整合海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海洋实践活动,成为学校海洋教育实践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令学生兴奋的还是课题研究,学校特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专家教授组成课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每一个研究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实验指导、结题指导。上学期学校还对课题进行评选,接近70%的课题小组获得了300元到800元不等课题研究经费。课题研究对学生的激励已远远超越实验本身,高二学生关百初所在小组的课题是《微生物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实验研究》,在利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分别进行降解实验失败后,他们另辟蹊径,终于测得了两种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降解油污的能力。“耗时长、方案复杂、实验工作量较大,但是却让我们真正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深刻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这是关百初小组的实验体会。
由于唯海洋教育实验马首是瞻,39中不仅成为青岛市首批 “海洋教育特色实验学校”,而且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白刚勋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一道被国家海洋局评选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海洋人物”。 (刘 淼)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