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6:26 

山东省威海市是传统的海洋捕捞大市,捕捞业是重要的渔业基础产业。全市拥有捕捞渔船近6000艘,从业渔民4.6万多人,年捕捞水产品80多万吨、年产值超过70亿元,分别占全市海产品产量、产值的40%30%左右,并辐射带动加工、船舶制造、物流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但近年来,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减、捕捞能力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捕捞业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已成为威海市渔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副主任袁修宝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远洋渔业体系基本建立

威海市远洋渔业始于1991年,当年,荣成龙须岛渔业公司派出两艘441千瓦拖网渔船赴斯里兰卡作业,迈出了发展远洋渔业的第一步。2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支持下,威海市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整体规模和实力已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威海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发展到15家,占全省的70%、全国的13%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从事远洋渔业渔船521艘,占全省的82%、全国的24%。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0.1万吨和13.9亿元,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4.1万吨。

威海远洋渔业的作业海域从最初的个别国家近海海域逐步扩大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斐济、朝鲜、印尼等国家的管辖海域。朝鲜东部海域拖网项目、西南大西洋公海拖网等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其中,利用伏季休渔期间开展的朝鲜东部海域拖网项目效益显著。

与此同时,威海的远洋渔业产业化体系日趋完善。作业船舶逐步从小型传统拖网渔船向大型现代化专业船舶转变,经营方式也从单一捕捞逐步向捕捞、加工、贸易综合经营转变。袁修宝介绍说,发展初期,威海市远洋渔业发展集中在捕捞环节。一方面,捕捞方式单一,缺乏适合渔场条件的渔船,从渔船到船用物资均需国外提供;另一方面,产品运输、销售、后勤配套等依靠国外代理,往往丰产不丰收、减产赔大钱,严重影响了企业积极性。

近年来,威海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远洋渔业初步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以过洋性渔业为主向过洋、大洋性渔业并重转变;二是从单一拖网向拖、钓、围等多种作业方式结合转变,目前的作业方式已涵盖我国远洋渔业几乎全部的作业方式。

同时,黄海造船厂、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科技含量、性价比都较高的大洋性鱿鱼钓、超低温金枪鱼钓等渔船;靖海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了北方最大的金枪鱼熟肉加工厂;2012年,山东鑫发渔业集团和靖海集团有限公司的金枪鱼超低温冷冻和加工建设项目分别完工投产。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开始向下延伸。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