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西海岸成为全球海藻加工基地的启示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7:56 

◆核心提示

在青岛西海岸经济区南部,有一片面积40平方公里、聚集海藻制品生产及配套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的海藻制品基地,近年来,该基地走上了海藻加工行业的金字塔尖,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极具特色的海藻加工基地。在外需不振、外贸出口遭遇寒流的形势下,看似不起眼的海藻制品出口不仅十分“抢手”,价格也持续攀升,其带来的启示值得关注。

海藻制品搭上国际航班

“最近忙得团团转,这不,刚把一位德国客户催要的蓝藻胶送上飞往德国的国际航班。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三批客户要求通过空运发送产品了。要知道,一柜货物空运的费用很高,而这笔费用客户主动表示全部承担。”830,位于胶南海藻制品基地的青岛聚大洋海藻工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吴年喜说。

虽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海外市场总体需求不足,但客户对海藻制品的需求却保持了增长。由于客户扎堆,采访时,记者看到,聚大洋公司所有的会客室都派上了用场。据吴年喜介绍,今年以来,海藻制品大客户需求旺盛,尤其是对高端的需求量增长较快。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我们全年的目标是出口增长超过25%。”吴年喜信心满满地说。

不只是聚大洋,胶南海藻制品基地内的其他企业也是一片繁忙。“目前公司订单很足,所有产品都供不应求。”青岛南山海藻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产品供不应求带来的是价格的上涨。据了解,今年以来,海藻制品价格一路攀升,以褐藻胶为例,半年多已经涨了3次价,达到了目前的8200美元/吨的新高。

因无法满足暴涨的订单,不少遭遇“甜蜜烦恼”的企业计划再次提价。

海藻“榨”出世界第一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海藻综合加工企业,1968,全国第一家海藻加工企业明月海藻的前身——胶南海洋化工厂在胶南建成投产。从此,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海藻行业,催生了中国海洋经济产业的新分支,推动了我国人工海带养殖业和世界海藻行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明月海藻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藻酸钠生产商。走进该公司的产品展示间,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甘露醇、海藻酸等各类海藻制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很难想象这些形态各异、价值不菲的产品都来自海藻。

“海藻富含蛋白质、食物纤维、维他命、脂肪酸等,具有很高的食用、医用、工业等用途,可用来制作冰淇淋、饮料、仿生食品、健康食品、肉制品加工、烘焙食品、色拉酱、果酱等,价值很高。可以说,海藻加工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很高的行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承刚说。

经过多年的苦心创业,明月海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具备了研究、开发、中试和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条件。2000年公司组建了中国第一家海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各类国家级项目和课题15,省部级科研及建设项目13,开发了海洋食品配料、海洋化妆品、海洋肥料等80多个新产品,制定产品技术标准100多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1项……

在明月海藻的带动下,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得以迅速成长起来。“胶南海藻加工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海藻育苗、养殖、加工、储运、研发、检测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基地企业年产海藻系列产品4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主导产品海藻酸钠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青岛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海藻加工迈向高端

在采访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海藻加工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海洋生物产业列为海洋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海藻加工涉及海水养殖、海洋药物、海洋食品及保健品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国内外对海藻多糖、海藻低聚糖和海藻寡糖等制品在生物医药、化妆品等高端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海藻产业的潜力巨大,附加值不断提升。

为抢抓机遇,不少海藻加工企业通过对传统产品的精深加工,由原料型产品向应用型终端产品延伸,加大开发功能性食品配料、个人护理品等系列海洋精深加工产品;在传统产品基础上扩大绿色海藻肥、海藻酸丙二醇酯、岩藻聚糖硫酸酯、海藻纤维、海藻碘等特色高值化新产品的生产。以此来扩大发展优势,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推动企业实现放量增长和跨越发展。

“到‘十二五’末,整个海藻制品基地将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重点实验室2,争创国家驰名商标1,山东著名商标6,山东名牌4,开发新产品50,申请专利20,年出口额3亿美元。”青岛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