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加快蓝黄“两区”建设纪略
新华网山东频道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42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4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4亿元,分别增长22.5%和25.4%;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980亿元,增长25%。其中,黄河三角洲区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占据全市的三分之一。
乘势而上,规划绘就蓝图
善弈者谋势。对于潍坊市蓝黄“两区”建设来说,立足全局,做好规划就是谋势的关键。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潍坊市要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和联动区的枢纽作用,加快建设“蓝黄”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渤海南岸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化工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基地、辐射环渤海区域的海洋物流基地、全国知名的海洋科教创新基地,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统筹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一带、一体、两翼、多点”。“一带”,就是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核心带动带,率先突破潍坊滨海和寿光北部、昌邑北部三大板块建设,打造现代化的滨海海洋经济新区。“一体”,即以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为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引领主体,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产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金融、科技、人才、商务等服务和支撑。“两翼”,就是以诸城和高密为东翼,以青州和临朐为西翼,加强与青岛、日照和内陆地区的联系互动,积极承接沿海企业扩张和产业转移,在构建“青潍日”城镇组团上先行一步。“多点”,即各县市区和重点园区加快向海洋经济和高端产业转型,形成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多点支撑。
潍坊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鲁发〔2010〕9号文件精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潍坊市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控制功能区划》和《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总体规划》、《潍坊滨海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完整的政策和规划体系。
魅力滨海,奠定蓝黄基石
开发北部、走向大海,是潍坊人多年的夙愿,也是潍坊发展的现实之需。历届潍坊决策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北”开发开启了潍坊北部开发的先河。2005年9月,潍坊市启动了新一轮的沿海开发,举全市之力推进滨海开发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北部滨海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潍坊市2657平方公里的北部滨海地区是蓝黄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是实施蓝黄战略的主战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承接科学投入的最大空间,是潍坊谋求更大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关键所在。
在发展布局上,按照建设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国家级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寿光北部、昌邑北部为两翼的三大产业发展板块。滨海区板块,重点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加快滨海新城建设。寿北、昌北板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近年来,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园区配套日益完善,为项目聚集搭建了良好平台;项目聚集不断加快,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绿色能源、海洋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重大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支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大环境治理全面启动,生态条件明显改善;新城建设步伐加快,现代化滨海新城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北部滨海地区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已累计完成开发投入1825亿元,完成配套面积324平方公里。在建过亿元项目513个,协议总投资2478亿元。特别是滨海新城建设快速推进,新开工各类工程170多项,累计完成投入200多亿元。其中,科教创新区有25所院校确定入驻,16所动工建设,海事职业学院已建成招生;中央商务区完成起步区配套,旅游度假区完成10平方公里吹填,实施了风筝冲浪基地、人工沙滩、人工岛吹填等工程。
园区项目,推进特色发展
潍坊市把园区培育和项目建设作为蓝黄“两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链条向海洋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拓展,努力培植产业发展优势。
特色园区培育初见成效。将特色园区作为蓝黄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求每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都确定1-2个特色园区重点培育,滨海区特色化工基地、高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寿光海洋石油装备基地等一批海洋和高效生态特色园区迅速发展壮大,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各类园区向蓝色高端转型、向高新技术园区升级,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潍坊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新兴高端产业发展“
优势产业加快聚集。围绕加快构建高效生态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持存量抓调整、增量抓高端,在资金安排、用地用海、人才引进、政策配套等方面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特色产业倾斜,促进优势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或限额以上涉海企业达到48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7亿元,其中涉海收入906亿元。
将蓝黄“两区”规划和实施意见确定的重大项目纳入重点调度范围,今年有19个项目入选省蓝黄重点项目,居全省第三位。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潍柴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及配套产业基地、弘润石化石油储备基地、国电岸基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基础设施,提升承载空间
站在防潮大坝上,极目远眺,蔚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伴着海鸥的舞蹈与歌唱,一艘艘货船排列着整齐的队伍驶向潍坊港。
防潮大坝的建成,不仅保证了整个滨海新区腹地的安全,而且结束了潍坊“临海而不见海”的历史。而这,只是潍坊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潍坊市对支撑区域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采取了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快速推进的一系列措施,成果丰硕。潍坊港成为地区性重点港口,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万吨级码头建成投用,3个2万吨级码头正在抓紧建设,5万吨级航道和5万吨级液化品泊位等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潍日高速、黄大铁路、大莱龙铁路、德大铁路、潍坊机场迁建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高标准新建和加固防护堤57.7公里;实施了总长277公里的“六纵二横”水网建设,建成19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3条主要河流上建设了41座拦水闸(坝),新增蓄水能力2亿方;双王城平原水库全线动工。国华寿光电厂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审核程序;黄潍和莱潍输油管道已全线完工。
生态环境,美在碧水蓝天
一提起白浪绿洲湿地公园,潍坊人不禁要竖起大拇指——天生丽质,如诗似画。徜徉其中,环境幽雅静谧,各种花灌木与高大树木相搭配,成片的树林郁郁葱葱,俨然“世外桃源”和天然“氧吧”。
潍坊市始终将生态环保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海河交汇、滨水相融、蓝绿相映的生态新城呼之欲出。
近年来,潍坊市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滨海生态林场建设,开展了“两廊、八河、十路、十二生态片区”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8.3万亩,绿化河流、道路534公里,新建农田林网11万亩,植树1400多万株;全面推进莱州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昌邑柽柳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新建寿光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寿光沙蚕种质资源保护区,潍河、弥河、白浪河、虞河等河流的重点河段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严把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关,坚决将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拒之门外。强化节能减排责任,严格执行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改造,不达标的坚决退出市场。每年实施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百个建设项目”,2011年重点实施了68个节能项目和76项减排工程,全市省控7条河流和市内23条重点支流全部按期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16个工业片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注重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产品由低端向高端的跨越,特别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先进典型。滨海区“一水六用”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被国家和省有关方面宣传推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行业类园。山东海化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潍坊市蓝黄融合发展实现了开局良好,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以开放图崛起,与世界谋对话,潍坊将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谱写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宏伟篇章。(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