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上世纪渔村爬虾螃蟹没人要 大对虾才卖三四块
见习记者 潘凤娟 记者 孙晓琳
渔民改行、渔村败落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上演,望着眼前细小如手指的小鱼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不禁回想起他们刚出海那会儿满载而归的场景……
螃蟹爬虾倒海里,大鱼一捞一大把
人物:夏德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海一天,对虾能捞上来两三百斤的,一斤半重的鲐鱼、刀鱼、鲅鱼多了去了。捞上螃蟹、爬虾都没人稀罕,直接倒进海里。”
夏德权在西口村生活了 77年,14岁就出海打鱼,70岁才退休在家。他在海上漂了大半辈子,是当之无愧的“老船员”。说起今年开海的收成,夏德权点根烟,叹了口气说:“离着以前差远了 ,我儿子现在还有两条船,这几天还商量着收成再不好就不干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海一天,对虾能捞上来两三百斤的,一斤半重的鲐鱼、刀鱼、鲅鱼多了去了 。捞上螃蟹、爬虾都没人稀罕,直接倒进海里。”夏德权一边比划一边说,那时候如果家里来客人,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招待,就直接摇着小船拿着耙钩到海里去捞点海货,一斤多重的刀鱼,一个小时就能钓上二三十斤。
问及近几年海越来越瘦的原因,夏德权吸口烟皱着眉头说:“都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地笼网’‘三斜网’给拉没了,这些网网眼细,小鱼苗都给拉上来了 。现在市场上卖的都是些没长大的小鲅鱼,大船出海一次就捕上几百斤。如果休渔期再延期一个月,小鲅鱼长大了,这几百斤就变成几千斤了。而且鱼长大了也可以自己繁衍。”夏德权建议休渔期再延后一个月,这样鱼长得好,渔民捕来的海货也多。
十几厘米的对虾,一斤只卖三四块
人物:夏广娟
"那天是跟着老家的人一块出去,我记得天气可好了,就是有点晒,但是打回来的鱼不少。鲐鱼、鲅鱼一大堆,看了可真喜人。"
西口码头边,夏广娟守着摊前一堆小杂鱼和爬虾直发愁。“这点东西,也就卖个一百多块钱,油钱都挣不回来。”她叹道。
据夏广娟介绍,她是西口土生土长的“渔家女”,今天刚刚50岁,从20岁就出海打鱼。讲起自己第一次出海的情景,夏广娟脸上露出了笑容,“那天是跟着老家的人一块出去,我记得天气可好了 ,大海跟面镜子似的。就是有点晒,但是打回来的鱼不少。鲐鱼、鲅鱼一大堆,看了可真喜人。”据她回忆,之前的鱼不让自己卖,渔民们打回来的鱼自家吃不了 ,码头上都臭了一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他们才能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市里去卖。
“我记得那时候十几厘米长的大对虾,就三四块钱一斤。现在捕上来的都是爬虾,对虾没几只,偶尔捞上一只大一点的对虾,都是十几块钱一个。”夏广娟说,以前出海一天的收入最低也得一千元左右,现在卖上两三百块钱就不错了。她表示,家里有船,本来儿子应该子承父业,跟着一块出去打鱼。但出海赚不到什么钱,她就跟着丈夫一块出海辛苦辛苦,让儿子改行在码头上收爬鮹、马鮹 。
每次捕千斤海货,靠捕鱼盖起新房
人物:石师傅
“当时跟着出去的船是大集体的大船,一群人一起出去,可热闹了 。随便一网下去,就捞了近3000斤鱼。”
19岁开始打鱼,一打就是三十多年,石师傅是东口村目前还坚持打鱼的最老的渔民。回忆起第一次出海的经历,石师傅记忆尤新。“当时跟着出去的船是大集体的大船,一群人一起出去,可热闹了。随便一网下去,就捞了近3000斤鱼。”
改革开放后,渔民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购买渔船捕鱼。石师傅家里也购买了一艘4米多长的小渔船,他跟随父亲一起出海。由于船小,他们只是在近海二十里的范围之内活动。船小成本低,除去成本还能剩下不少钱。1990年,他就盖起了新房。
1996年,石师傅换了一条8米长的大船。“船大了 ,可以跑得更远了。”深海的鱼虾品种和数量更多,每次出海,石师傅都满载而归,每一次都能拉回上千斤海产品。然而,从十年前开始,鱼虾蟹明显少了。去年石师傅出海一个月,根本没赚到钱。今年开海,石师傅已不敢再请伙计,而是自己一个人出去的。“两天下来,根本没什么收获。”9月2日一整天,石师傅也只捞到了8斤爬虾。
石师傅的女儿在一家银行上班,这让他感到欣慰。他的小儿子虽然还在家中,但石师傅不愿带他出去打鱼。“打鱼太累了 。”石师傅的妻子也多次劝说自己的丈夫,别再出海。但石师傅摇了摇头,“不打鱼,我能干什么。”他说不管赚不赚钱,他还会继续打鱼,直到没力气出海为止。
以往20马力的船,能捕两三百斤鱼
人物:夏玉勇
“今年的行情可远不如去年了 。你看这爬虾,一条船才捕上三四十斤,要知道以往20 马力的船,多的时候都能捕上两三百斤。”
夏玉勇,西口本土人,主要负责在码头上收购爬虾、爬鮹。“我是七八年前开始干这行的,西口码头这边捕上的鱼越来越少,以前黄花鱼还比较多一些,爬虾和爬鮹也不少,现在都见不着多少黄花鱼了。”夏玉勇向记者介绍。
“今年的行情可远不如去年了。你看这爬虾,一条船才捕上三四十斤,要知道以往20马力的船,多的时候都能捕上两三百斤。”夏玉勇说,“今年捕上来的虾还是死的多。”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辆小卡车,后车厢里 ,一个穿水靴的工人正拿着铁锨收拾车厢里的爬虾,这些爬虾没一个动弹的。夏玉勇解释说,这些死爬虾收购价是1块钱1斤,在西口码头,这几天每天都能收上两三千斤。按照100多艘船,每艘船捕捞三四十斤来算,差不多一半的爬虾捕回来就已经死了。
“前几年捕回来的东西少,但是至少还有点活的爬虾,批发价在8元到10元钱,渔民们还能赚上几个钱,今年连爬虾也卖不上价了。”夏玉勇说。问起今年爬虾大批死亡的原因,村民都说是海蜇惹的祸。今年的海蜇量明显比去年多得多,爬虾、杂鱼之类的,都被海蜇的黏液和身板闷死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