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仙群体数八仙,热闹吉祥传美名
——八仙
八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仙群体,其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其间几经变化,至明朝才最后定型。明朝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所列八仙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今人所谓八仙,就是承接明朝说法而来。汉朝已有八仙,后来的唐朝、宋元八仙都各有不同。汉朝八仙指“淮南八公”。淮南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淮南八公各精通一门法术。据《神仙传》载:刘安招接天下道术之士。八公前来应招,个个须眉皓白。八公向刘安作自我介绍,说他们各人都有各自的法术:“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糯,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一人能防灾度厄,辟却众害,长生久视;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铜为银,水炼八石,……浮于太清之上。”刘安招纳了八公,与他们在一起研究修炼成仙之道,后来终于一道飞升成仙。相传,刘安与八公临去时,将盛药的器皿留在中庭,鸡犬舐啄了器皿上的药物,也都得以飘然升天。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出自这里。淮南八公是八仙的雏形,奠定了八仙各有专门法术的特点。
受八仙传说的影响,又产生了地方性的八仙,各地纷纷为本地编排八仙神话。晋朝,蜀地八仙即为地方性八仙,是由在蜀地成仙的八位仙人组成:容成公、李己、董仲舒、张道陵、
宋元之际,八仙逐渐趋向定型,但仍有不同说法。如元朝八仙,有的无张果老、何仙姑,而有风僧寿、元壶子;有的无何仙姑,而有余徐神。至明朝,仍有以刘海蟾代替张果老的。自从明朝吴元泰《东游记》和汤显祖《邯郸梦》将八仙成员定下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变化。
民间又有“上八洞”仙、“中八洞”仙、“下八洞”仙之说。上八洞仙为东方朔、长眉大仙李长庚、云梦山王禅老祖、王敖、金眼毛遂、白猿、杨二郎、李太白。中八洞仙是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下八洞仙是罗祖、张蹇、鲁班、刘伶、杜康、和合、刘海、济公。此外,还有多种上下八仙的说法。民间普遍认可的八仙则是中八仙。中八仙之所以能组合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神仙群体,是因为八位仙人各具代表性。《集说诠真》说:“八仙:张、韩、吕、何、曹、汉、蓝、李,为老、幼、男、女、富、贵、贫、贱。一云: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这一组神仙概括了社会众生相,其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文土武将、健壮伤残一应俱全,满足了社会各个阶层、各色人等崇拜神仙的心理。神仙既是高高在上的,又是各类人群的代表,既崇高又亲切,同时,也满足了各类人群成仙的愿望。正因为如此,中八仙得以广泛传播,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喜爱,至今不变。
与八仙相配套的还有“暗八仙”,即八仙各人所持的灵物;葫芦、扇子、玉版、荷花、宝剑、箫管、花篮、鱼鼓,也称八宝。在著名的八仙过海神话中,八宝是八仙各人过海的工具。据《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八仙参加西王母举办的蟠桃会归来,经过东海,吕洞宾提议大家不要乘云而过,而用各自所持宝物作乘渡工具过海。于是,八仙用自己的工具纷纷渡海,各呈其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俗语即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