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在蓝黄融汇间迸发活力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9:58 

【背景回放】2009101819,胡锦涛总书记到东营视察,他深入企业、农村、学校调查研究,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如何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惠民富民十分关注。在考察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时,总书记指出,山东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

2009年11月23,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14,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至此,“蓝黄”两大战略先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盛夏的黄河口是极美的,水从苍黄渐变为浅蓝,到视线所及的海天相连处,是大海的湛蓝。这里的滩涂在人们以往印象中是“不毛之地”,现在却处处可见红的碱篷、白的荻花、成群的鸟儿以及纷至沓来的游人,构成一幅和谐的图画。

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是“蓝黄”两大战略唯一全境覆盖的城市,立足科学发展,坚持民生为本,打造创新环境,东营在“蓝黄”融汇激荡间迸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活力,像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迎着太阳奔跑。

生态优先,荒滩崛起生态城

8月14一早,垦利县海参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姜士忠就带着人在海参养殖池上巡查,修复堤坝。

今年接连几场台风,许多地方的海水养殖产业损失严重,但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富民区块的养殖户们却没受太大影响,姜士忠说,虽然产量、规格可能比预期稍差一些,但“赚钱是没问题的”。

减灾的关键,是标准化养殖池的建设。和通常的土砌池子不同,这里的养殖池都是水泥护坡,按现代工厂化养殖标准统一设计建设,100亩一个的养殖池颇为壮观。后入社的养殖户李新景信服了:“听说合作社还想多建一些,我们也想能包上一个。”

最让记者惊奇的,是这里对生态养殖的高要求:海水经过沉淀过滤养海参,海参池的水过滤后养虾、蟹,养殖排放的海水再晒盐,养殖业实现“零排放”。经济效益也很显著,一亩水面的年纯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育苗是海水养殖的基础。从前从外地买海参苗,长途运输到了东营,很多苗都死了,活下来的还有很大部分不能适应当地的养殖环境。现在,当地最大的海参养殖企业海宏集团建设的现代化的“地热育苗场”已经投运,董事长宁超峰说:“原来一亩放20斤苗,现在8斤就够了,光放苗一亩就省下8000!

总书记当年到示范区视察时,这儿的海参养殖刚刚起步,现在,这里已经是全国最大海参单片滩涂养殖区,富民区块的头茬海参“十一”后就该出了。姜士忠说,“总书记再来东营,就能看到咱养殖户自己养的海参了。”

东营市委书记姜杰说,所有的发展战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带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实现发展的过程,是老百姓感受发展、享受发展、并自觉致力于发展的过程。所以示范区发展海参养殖,立足点也一定是高效、生态。

整个东营的城市建设,立足点亦是生态。继两年完成30万亩绿化、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后,东营围绕中心城、农区和沿海三大重点区域布局的30处生态林场陆续开建,投资数10亿元的金湖银河生态工程、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河口地区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多样性保护等工程也已启动实施,一座“大海大湖大河相连,绿洲湖泊鱼鸟共生”的生态城市正在崛起。

科学转调,环境友好成共识

既居“黄区”,又属“蓝区”,两区具体任务不同,但发展原则相通。

姜杰认为,“蓝黄”两区建设,从表面看好像是一“进”一“退”。“进”是要研究开拓海洋经济这一新领域;“退”是要坚守最后一块三角洲的生态红线,有坚守地开发利用。进退之间,实质就是科学发展,为全局经济转型升级探路。

科学发展,首先是“转方式、调结构”。在总书记视察过的华泰集团,企业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田居龙告诉记者,华泰深刻认识到“产量是钱,环保是命”的道理,

现在已经不再开采使用地下水,造纸废渣全部进行深层处理。记者在现场看到,造纸废渣回用可以转化一半,剩余的通过企业研制的焚烧炉焚烧,最后的固体残渣仅为之前的10%。残渣过去用于堆造假山,现在则作为原料直接供给水泥厂。目前,企业吨纸耗水810立方米,用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外排COD浓度稳定在50Mg/L以下,处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转调”出效益。田居龙告诉记者,总书记来视察的2009,企业销售收入151亿元,利税15.7亿元;今年,仅上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146.7亿元,利税17.01亿元,全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00亿元。

更为典型的变化,发生在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他们在传统“两高”的有色金属冶炼领域,从废矿石上发展出了一个新产业。

没有金矿,却成了金银冶炼企业,方圆的“矿石”,就是普通冶炼企业不喜欢也无法处理的多金属伴生复杂矿料。董事长崔志祥说,企业开创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及工艺”,能在炼铜的同时,对金、银等贵金属进行分类回收。记者看到,整个生产过程无需额外消耗燃料,而且实现了零排放,彻底和高污染高耗能划清了界限。2009,方圆公司产值刚刚过百亿,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产值231亿元,利税16.2亿元。这一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人的炼铜法”的颠覆性工艺,还以技术输出的形式“走出去”,目前,已在国内十几家大型冶炼企业应用,智利、墨西哥等传统炼铜强国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

华泰、方圆,其实都只是一个缩影。在东营,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已成共识。自“十一五”以来,该市严把生态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拒批项目96,着力改造提升化工、轮胎、造纸、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目前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创新潮起,新兴产业引领“蓝黄”

巨轮进港,一辆辆罐车有条不紊地排队装卸、驶离。“到年底,总投资18.3亿元的公共管廊带建成后,原油等就不再需要用罐车运输、而是直接从码头由管廊带全封闭式运输到企业,更快捷安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巴海峰说。

南港池启动改造开发、内港池进行综合整治、山东省唯一的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建设……在东营港区,一系列“大手笔”的基础设施正在紧张施工,曾经沉睡多年的广袤荒滩日新月异。

“环境”变了,东营港“动”起来了,中海油、中石化、大唐电力、韩国GS等投资的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开工。“现在这地方可金贵了,我们都是‘挑’项目,”巴海峰说,东营港定位“生态化工”,要打造“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生物化工”相结合的具有循环经济特色和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构筑国内领先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所以不仅强调单个项目的规模、效益,更看重生态影响和整体产业链的配合。

姜杰说,两区建设,政府要有抓手。这抓手,除了通常所说的“项目”之外,更关键的,是创造“环境”。现在的东营是一片投资的沃土,今年以来,全市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就有367个。但姜杰又说,创造环境,不仅是为了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经济的活力,保护和鼓励创新。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东营第一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筹建不到3,已组织和参与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2,牵头组建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10余个创新团队进站工作。研究院管理中心主任孙波说,研究院不是孤立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企业总部研发基地、院所合作基地……凡是进入研究院的课题与项目,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之相契的人才与技术。今年,东营市还设立了全省第一个跨区域的省级科技奖励——“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奖”。

“小”企业的状态,或许更能代表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真实能力。陈智勇是留美博士,2009,东营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聘请他担任总经理,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供应商。引进一个人才,又经过一系列研发努力,彻底改变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配格局。以前,科达公司给日本企业代工,钱很难赚;现在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备核心研发能力,公司能拿到产品附加值的三分之二。

“大”靠机遇,“小”看环境,对创新的关注结出了硕果。据统计,东营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95%,已跃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在“蓝黄”两区九市之中,东营投资增幅第一,工业效益第一,进出口增速更列全省第一。翻开山东省工业百强榜单,东营有16家企业上榜,全都是本土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姜杰说,“这些企业销售收入现在都过百亿,还没有特别大(千亿元以上),但有很多好苗子!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