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佛教、道教渊缘的传承转移

龙王——佛教、道教渊缘的传承转移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08-09-25 11:10:15 
这是民间向龙王祁雨的民歌,其实龙产生以来,一直在人间行使着行云布雨的使命,被人们尊称为信仰为无所不能的龙,真正龙王一词的产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事。
佛教在汉晋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发展鼎盛,使原本已经淡化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他就是佛教里所称的释迦牟尼佛祖,也称如来佛。佛教创立后,渐渐经西域传播到中国内地,于云南还在南诏时期佛教就很盛行了。在传播过程中,为了能在中国立足,佛教大幅度的中国化,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神祗和巫术的吸收,于是在概念和术语上就尽量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实则这个那迦的原型是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蟒蛇。不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按佛经的说法,佛降生后,它就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并且它也可以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这样一来,就有许多地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相似,那迦的王子身份又暗合了中国皇室崇龙的信仰,于此,佛经在转译为中文时,它就顺理成章的被译为了龙,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以龙为神灵,也就对佛教中的龙慨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王了,且由佛经而演绎出了龙宫宝殿。
有关龙王的佛经很多,这里随便列举几部。《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大集经》记载说:“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佛作是言……悉共守护。”《大云轮请雨经》等经还载有称赞天龙八部威德的“天龙八部赞”;《善见论》卷十七记载:“龙者,长身无足”;慈云《天竺别集》卷上说:“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滴水,散六虚以为洪流”;《海龙王·请佛品》说:“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孔雀王经》、《大云经》、《僧护经》等佛经均载有龙王护持佛法的故事。又说龙的同类很多,《最胜经》载有七龙王,《法华经》载有八龙王,《华严经》载有十龙王,此外还有八十一龙王和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佛教利用了龙的威仪来为自身说法,也说明了龙王由龙到龙王的佛教渊缘传承转移关系。
接下来谈谈龙王与道教的渊缘传承转移关系。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是在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的,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神仙并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龙称为龙峤。据道教经典说,乘龙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那里,都会有神祗出迎。早期的道教,尽管承认龙的施云布雨功能,却只是拿它当脚力使用,直到后来佛教将龙神据为己有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大力争抢龙神,奉为龙主。说起来缘于早期道教与佛教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就奋起直追了,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王,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闰、西海敖钦、北海敖顺,五方龙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等数百位龙王。上古原始宗教的龙虽有神性,但并不占地盘,发展到这时候,道教的龙王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内都有龙王驻在。
由于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还可以救火,在祁雨的同时还可以捎带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譬如求福、长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无有不吉”,几乎世上所有的都可以包揽了。而且道教的龙的行雨更有了人情味和传奇色彩。
相传隋末唐初的药王菩萨孙思邈,由于著有医书传世,颇有名气,便被道教牵扯入内,反映道教不仅能使龙行雨,还能救龙之命,龙与神仙的感遇富有了人情味。《酉阳杂俎》记有孙思邈在终南山隐居修行,时天下大旱,一名来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结坛祁雨,七日后,池水缩数尺,池中的龙王化为一老者到孙思邈处求救。孙说:“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将方予我,即可救你。”龙回答说天帝不准仙方外传,但事急已顾不得了,遂将仙方奉上,孙大喜,嘱龙不必忧虑。孙思邈密而作法,此后果然池水渐涨。胡僧祁雨不成,羞愧而死。故事中的孙思邈不是救死扶伤的仁圣色彩,颇有乘人之危、不顾天下而念一己之私的意味,不过表现了在龙问题上的佛、道之间的竞争。
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神兽变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多次以政府行为待之,唐代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但是龙虽为神,却在佛、道二教中都没有显赫的地位,无论佛寺和道观都不给予供奉,至多成为它们建筑的装饰或佛、仙的坐骑,可在民间龙却扬眉吐气了,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祗,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土地庙成为滇东北到处可见的庙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