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黄三角未利用地潜力 高效生态开发是关键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1:18 

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今年给我省的建设用地指标只有26万亩,缺口30多万亩。据测算,2020,我省建设用地缺口将达到334万亩。与此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土地后备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比东部沿海平均水平高近45%,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

实践表明,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创新,做好未利用地开发这篇大文章,将有效缓解全省开发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为全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切实把未利用地资源转变为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是首要环节

今年2,国土资源部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步伐。这将对筹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资金、弥补全省开发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实现“黄蓝融合、优势互补、异地共建”发挥巨大作用。

在全面摸清黄河三角洲区内未利用地状况基础上,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未利用地开发力度。对分布集中、具备开发条件的宜农宜渔荒滩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将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依托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东营市和滨州市,积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指导和推动区内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的改革创新。争取国土资源部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加大用地指标倾斜力度。

坚持市场化开发是必胜法宝

市场化开发未利用地是大势所趋,更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以满足生态、高效、新兴产业经济区和渤海南岸新兴城市带建设需要为目标,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向以产权为基础的市场配置方式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借鉴江苏沿海开发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成立实体开发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采取多方式、多主体开发模式,赋予公司开发整理未利用地、融资租赁、招商引资等职能作用。随着公司规模滚动发展,可以逐步发行公司债券,进行上市融资。探索成立省级土地交易平台,将耕地指标进行市场化流转,满足全省异地占补平衡需要。适度填海造地形成建设用地,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整治挖潜,城乡增减挂钩节余的周转指标实行有偿调剂流转使用,弥补全省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同时,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创造经济效益。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关键举措

加快区内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配套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确保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耕地多余部分,允许在省内占补平衡和调整补划基本农田。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与实施未利用地开发工程有机结合,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绿色、放心的食品和农副产品,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周边城市提供稳定的市场供给。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农产品品质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集中连片建设大型优质粮棉、生态畜牧、生态渔业和绿色果蔬基地。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冷链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借助冷链产业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各环节低温控制、数据记录、视频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是强劲动力

强化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重点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用地紧张、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的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联合开发框架协议,采取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推动未利用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以庆云—红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乐陵—塘沽循环经济园项目建设为示范,加快发展“飞地经济”,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鼓励省内外发达地区到黄河三角洲地区共建开发园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地区间互利共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