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金融业以蓝色经济为引领勾画“路线图”
昨天(
力争到2016年,我市金融业规模比2011年翻一番,银行机构存、贷款年均分别增长千亿元以上;年证券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到2.5%;年期货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超过2%;保险密度位居全国保险十强城市之列;上市企业数量和直接融资额成为全省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左右,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以蓝色经济为引领、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金融业已成青岛发展最快产业
据介绍,自去年至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已成为我市发展最快的产业。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18.9亿元,同比增长25.3%,高于全市生产总值13.6个百分点,在全市各行业中增速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17.6%,高于全市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市各行业中继续保持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5%,达到5.4%,比“十一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地方税收超过30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5%;全市纳税百强中,有近四分之一为金融企业。
近一年来,青岛金融业虽亮点频出,但置于全国大背景下,特别是与全国同等城市比,青岛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地位不相称。
数据显示,2011年青岛GDP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五,在计划单列市中列第二,但大部分金融指标排名落后于经济总量排名。从金融业态看,银行“一支独大”,青岛银行业实现增加值占金融业增加值的85%以上,实现税收占金融业税收的66%以上,进入纳税百强的23家金融机构中,银行业占了17家。相比之下,青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偏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屈指可数,法人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还处于空白,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发育不足。从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看,我市仅有16家,而深圳有83家,大连有25家,宁波有17家。从上市情况看,我市上市企业只有27家,而深圳有257家,大连有45家,宁波有38家,厦门有40家,2011年我市融资额为58.1亿元,深圳是305亿元。
青岛金融业贴上“蓝色标签”
差距也意味着机遇。以 “蓝色”、“高端”、“创新”为关键词,青岛金融业已开始发力。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青岛将大力发展蓝色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相关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动设立扶持海洋经济的各类股权投资类基金,建设海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同时,大力培育服务蓝色经济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服务蓝色经济的各类金融市场,推动开展服务蓝色经济的金融创新,使青岛成为全国蓝色金融机构、市场、产品研发、服务创新的集聚地。
青岛将加大对重点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对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等,结合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投融资体制,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通过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发展蓝色经济产业链金融,推动金融与蓝色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以产业链扩张带动金融的支付、结算、融资和客户培育等业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为蓝色经济创造新的增值模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财富管理一直视作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特色标签。截至目前,已有7家金融机构在青岛设立了私人银行。招商银行与青岛合作建设的中国(青岛)财富管理学院已进入建设阶段,中信证券财富培训中心主体竣工,山东大学财富学院也意向落户青岛。下一步,围绕建设财富管理中心城市的目标,青岛将积极导入金融高端要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财富管理机构集聚中心、高级理财师培训中心、高净值人士进修中心、高端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和高端金融商务活动交流中心,着力发展以财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端金融业务,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智力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及服务。